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安源区政府 查看内容

聂晓葵在安源调研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2023-5-19 07:55|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5月11日,市政协主席聂晓葵深入安源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五陂十里花溪、横龙里善村、泰和观音禅院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安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

5月11日,市政协主席聂晓葵深入安源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五陂十里花溪、横龙里善村、泰和观音禅院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安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等情况。市政协副主席宋玖萍,市政协秘书长卢政武随同调研。区委书记李水清,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洪光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邬思海等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在听取安源区有关情况介绍后,与会人员就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深入协商沟通。聂晓葵充分肯定了安源区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她指出,近年来,安源区在坚持工业强区的基础上,注意精彩讲好安源红色故事,大力推进安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使安源景区“旧貌换新颜”,促进了“安源精神”的传承。同时,在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政府引领+市场主体”盘活了五陂十里花溪、横龙里善村等乡村振兴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聂晓葵指出,安源因毛主席去安源而闻名于世,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富矿”,是近代中国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是工人运动的摇篮、红领巾诞生地、秋收起义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是毛泽东从社会改良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地、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实践探索地,也是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希望安源区能够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精彩讲好红色故事,持续擦亮“安源红”品牌。

聂晓葵强调

要切实抓好安源“红”“古”“工”人文资源保护利用。要摸清家底,建立保护台帐。切实抓好安源区红色文化、古色文化、工矿资源的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数量和分布情况,尽快建立红色文化、古色文化、工矿文化资源数据库;要推动“红”“古”“工”文化资源保护方式转型。一方面做好遗址的保护性复原、旧居旧址修缮、红色故事收集编录等工作;另一方面把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做好红古工文化藏品及建筑的展览展示,进一步丰富陈列展示内容,加大数字化、可视化等现代科技展陈手段的运用,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要确立“红”“古”“工”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发展新路径。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对文化遗址、建筑、文物等进行拍摄和扫描,对相关历史人物进行访谈等,实现对“红”“古”“工”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要融合创新擦亮“安源红”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作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活化与传承并行,通过“红色+创意”“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数字”“红色+文艺”“红色+文创”等模式,将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创新,并将其植入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品牌推广中,让安源的红色文化,流淌在一座座红色故居中、一个个红色故事里,一件件独具新意的文创产品中,在多维联动中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形成“红色+”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红色“打卡游”,以毛主席去安源为主题,通过设置地标式的红色符号景观,让游客体验到“红色打卡”的现场感;创新“红色+数字”模式,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展览展示,打造不受地域限制的红色基因传承空间;创新“红色+研学”模式,打造提升推广《永远的追随》《高自立的家国情》《把一切献给党》等精品党课,开展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安源红色文化资源为学校思政课和红培研学提供提供生动素材。创新“红色+文艺”模式,通过节庆演艺等活动主导文化产业的走向,开发《安源红色记忆》《毛泽东与安源》等特色文化演艺精品项目,结合安源红色资源特色进行主题性展演,打造视听盛宴,吸引游客不断前来“打卡”,提高安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新“红色+文创”模式,把美学表达和红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把“毛主席去安源”“红领巾诞生地”等故事创意设计化作一件件独具新意的文创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富有安源特色的文化符号提炼出来、传播出去、推广开来,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故事,为安源文化建设奠定丰富的精神底色,并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要构建多元共建格局。在城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环境整治、道路基础设施改造等。注重规划引领先行。要强化顶层设计,在构建多元共建格局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统筹、规范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规划落地。注重龙头企业带动。推动企业加盟,促进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城市与乡村有效链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龙头带动、各方参与”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增强发展新动能。注重挖掘利用乡贤资源。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安源籍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等回乡创业,吸引省市级层面、大专院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优秀人才来到安源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焕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

就安源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下一步工作,李水清表示:

将明确发展方向,做好基础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先行。在全面摸清乡村文化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条件,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政策。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财政资金、企业赞助、村集体自筹等多种渠道和资源,延伸文旅产业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文旅产业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宣传营销。策划营销方案,将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提炼出来、通过抖音等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推广,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故事,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提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