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芦溪镇 查看内容

芦溪东阳古村香樟林立造就千载“长寿故里”

2023-6-5 12:31|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芦溪东阳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村口的仿古牌坊宏伟大气。吴红琴 晨报记者 吴琼人们描写古村,或者拍摄与古村相关的影片时,大多会将参天大树作为重要“角色”。无论是潺潺溪水携绿影,还是参天大树下摇着蒲扇的老人, ...

图片

▲芦溪东阳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村口的仿古牌坊宏伟大气。

吴红琴 晨报记者 吴琼

人们描写古村,或者拍摄与古村相关的影片时,大多会将参天大树作为重要“角色”。无论是潺潺溪水携绿影,还是参天大树下摇着蒲扇的老人,那满带生机的绿色总是古朴村落必不可少的存在。在江西萍乡芦溪县,有这样一个古村,它因有成片香樟相伴千载而名声在外,也因这绿意葱茏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故里”。

赣西古村

已有千余年历史





芦溪县地处赣西,隶属萍乡市管辖,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属吴楚之地,可谓历史悠久。在其境内“藏”有不少传统村落,东阳古村便是其中之一。东阳村位于芦溪县芦溪镇,乘车从芦溪县城向东出发,只需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
一座写有“东阳村”三个大字的仿古牌坊矗立于村口,仿佛在告诉来客目的地已至。顺着宽敞的柏油路一眼望去,绵延青山下各式民居串联连片,在阳光下泛着绚丽色彩。据芦溪镇东阳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光玉介绍,东阳村整体占地面积达4.4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大村。
记者了解到,东阳村一带虽早有人烟,但当地人广泛认同的建村伊始是在后唐时期。公元923年,后唐袁州刺史吴民怀逝世后葬于芦溪,其长子吴东约为父守坟3年,其间见东阳村一带风光秀丽,后购地建房定居于此,开基立业。从后唐时期到现如今,历经千余年历史变迁的东阳村,曾有过“东约村”“名教里”等多个名称,当地还流传着“天上有个太阳,地上有个东阳”的说法,可见其曾经拥有的繁盛之景。

古迹繁多

“三让”精神蕴藏其间





要了解一座古村的历史,找寻其最深处的故事,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去看村中的古建古迹。东阳村党总支书记李斌全告诉记者,东阳村中保存较为良好的古建筑现有20多栋,这些建筑外观秀美而典雅,肃穆而庄重,展现着古村深厚的历史底蕴。记者发现,村中不少建筑包含“三让”元素,如吴氏宗祠内记载着“泰伯三让”的故事,晚清吴建中故居门前建有一座“三让门”等。
“三让”究竟是什么?据了解,“三让”讲的是周代周太王古公亶的长子泰伯三次让王位于贤士的故事。泰伯在“三让”的过程中来到江南,并与当地人一同将彼时人烟稀少之地变成兴旺发达的富庶之地,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强大的吴国。泰伯族人以国为姓,东阳村吴氏一族也将泰伯作为开氏先祖。无论泰伯是否真为东阳吴氏一族的先祖,不可否认的是以“谦让、孝悌、诚信、开拓”为内核的“三让”精神早已成为古村的文化底蕴,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东阳人不断前行。
东阳村中还有不少古迹颇有特色。如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徽派建筑“梁公厅”,还有那共墙而建的“丹桂第”和“馨香阁”,无不是气势恢宏。村中还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堤坝,长约300米、宽约3米,由石头、青砖铺筑而成,既可储水防洪,也可减缓水流对于农田的冲击。

古樟连片

护林传统自古而今





要说东阳村最具代表性之处,莫过于那成片的古樟林。村中存有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樟树7株,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分布;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30余株;百年以下的各类樟树、石楠、檀树等不计其数。尤其是村口那株黄檀树,已有1500“岁”了。名副其实的古樟群曾一度被用作航空标记,现如今更是成为东阳村独有的一道生态风景线。“走在东阳村中,抬眼就能看见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整个村庄遮风挡雨。”朱光玉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道。

芦溪东阳村内古樟林立,生态宜人。

据了解,早在建村之初,东阳村先祖吴东约便栽种了大量樟树、柏树、桂树,彼时东阳还有“柏桂园”之名。长期以来,东阳村的村民将这些树木视为珍宝,不仅制定了保护古树名木的村规民约,还自觉成了它们的“保镖”。“吴氏宗祠里就记载了先民们制定的树木保护村规,现如今,爱林护林更是每个东阳人坚守的那份责任。”李斌全如是说。
千余年来,在东阳村人的悉心保护下,这些饱经风霜的古树依然昂首云天、苍翠葱茏。它们在展现生命之美的同时,也为东阳村的村民带来了健康福祉。得益于这些参天大树的庇护,东阳村的生态环境极佳,村中90岁以上的老人有数十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风光旖旎

红绿古今融于一体





东阳古村南依玉女峰,北靠银凤岭,东有禅台山,西临芦溪街,村内更是古建林立、古树参天,可谓山水秀丽,景观遍地。手握“宝藏”的东阳人十分善于利用这些秀美风景,村中有不少建筑都是多种景观的融合体。
东阳村有一座吴楚风民俗博物馆,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一栋带门楼、硬山顶的清代砖瓦结构建筑,前后有院落,二进四间,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外墙刷红,木门木窗,正厅棚门相隔,整栋铺设楼板,另有三合土夯地,麻石铺阶檐。据了解,它曾是村人吴署昌的老宅,上世纪30年代湘赣苏区的秘密联络点——东阳红军交通站便设立于此。李斌全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东阳村发出将其建成博物馆的倡议,得到了村民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捐献文物,现如今馆内陈列的各个时期的农俗用具、明清时期的匾额等大多来自村民的捐献。
此外,昔日东阳先民齐力创建的东阳书院也在东阳村人的守护与修缮下获得了新的价值。现在的东阳书院不仅成为当地有名的地理景观,还“变身”东阳村的村图书馆,成了村民及游客体验国学魅力及阅读乐趣的好去处。

饶有名气

秀美乡村来客频频






近些年来,东阳村着力从古色风韵中提取传统记忆,从红色基因里传承奋斗精神,从绿色脉动中妆点乡村美颜,通过改造宋古堤、东阳书院等古迹古建以及打造古樟打卡点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西省美丽休闲乡村”“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等50多项荣誉称号,更吸引了众多游客。
“古堤流水,亭台楼阁,树影婆娑,整个古村弥漫着古樟的香味,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排排整齐的房子,还有那些藏有故事的古民居,行走于东阳古村,真的能感受到惬意的古色生活,感受到难得的悠闲与自在。”游客宋彦婷笑着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游览感受。据了解,目前东阳村每天的迎客量能达到两三百人次,高峰期更可以达到2000余人次。
现如今的东阳村立足于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创新,致力于发展以“农”为根,以“游”为形、以“乐”为魂的个性化、专业化旅游业,着力打造集文化品鉴、农旅休闲、田园采摘、民俗体验等多业态融合的旅游项目,千年古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东阳人的生活也随之越来越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