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一双巧手穿针引线,如笔锋般细腻的针脚给人以饱满立体的视觉效果,一只栩栩如生的白天鹅跃然纸上……近日,中华宣纸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师、宣纸刺绣创作员、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简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李敏来到简村小学,在手把手教学中,带孩子们感受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宣纸刺绣的魅力。 李敏教孩子们宣纸刺绣。 阳光倾洒枝丫,朵朵白玉兰悄然绽放,飘散阵阵清香。随着李敏用精湛的手法在宣纸上以针线“作画”,周围叽叽喳喳的声音逐渐消失,孩子们的神情认真而专注。细密的汗水沾湿发丝,李敏擦了擦汗,看着一个个探头探脑的孩子,她的思绪回到了十几年前。 两岁那年,李敏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残疾。家庭压力下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小小的李敏由爷爷奶奶抚养,虽然温养在家庭的关爱里,但身体的残缺还是给她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她不爱与人交流,便用画笔传达着万千心事。 2006年中考失利后,迷茫无助的李敏几乎整日闭门不出。上栗县残联了解到李敏的情况后,推荐她去南昌学习一门新手艺,并帮助她解决去南昌学习的所有费用。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丰富的培训课介绍里,宛如水墨画的宣纸刺绣作品出神入化、浑然天成,李敏一眼便被其吸引。就这样,17岁的她独自离家,踏上了求学之旅。 来到南昌后,有幸师从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宣纸刺绣传承人顾玉纯,李敏倍感珍惜,全身心投入宣纸刺绣的学习中。以宣纸为载体,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手工刺绣工艺相结合的宣纸刺绣,因其工艺难度极大,所需技艺极高,而成品率又很低,因而被尊为刺绣中的“无冕之王”。刚入门的李敏哪怕万分小心,也有一次次把宣纸扎破的气馁时刻,好在她本就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在孤寂清冷的一个个日夜里,李敏不断磨炼技艺、修炼心性,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李敏正聚精会神地刺绣。 2011年学成归来后,李敏回到了家乡金山镇简村,身怀“绝技”的她迫切地想把宣纸刺绣推广出去。在上栗县残联的协助和恩师顾玉纯的支持下,李敏很快组建了“绣庄兵团”,成立了宣纸刺绣工作室,也就是如今的敏宣绣坊。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推广,宣纸刺绣逐渐被大众熟知,宣纸刺绣艺术品也越来越受人喜爱和收藏。 李敏在宣纸刺绣。 多年来,除了继续推广宣绣之外,李敏还开展绣工免费培训工作。2012年,为方便绣工学习,李敏特地收拾出自家的客房,让4名离家较远的女孩子住在家里,不仅免费教学,材料、住宿、吃饭等花销一概分文不取。住得最久的是芦溪县过来求学的小丽(化名),小丽是听力障碍者,17岁的她活泼开朗,常有“坐不住”的时刻。为更好地和像小丽一样的语言、听力障碍患者交流,李敏还自学了手语。目前,小丽已经结婚,家庭幸福,依靠着这门手艺,她不用外出奔波,既能照顾家庭,也有一定收入。“当时没想那么多得失,也不会去收她们的钱,我只想教技术,让她们有一技傍身。”李敏说。 李敏教孩子们宣纸刺绣。 十几年间,陆陆续续有人慕名而来学习宣纸刺绣,李敏都一视同仁。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绣针工艺,李敏手把手地教导。她对学生们倾囊相授,希望借此机会给就业难的群体和残疾人提供一个学习技能的机会,也希望宣纸刺绣在接续传承中汇聚不竭力量。 今年33岁的李敏,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她变得开朗健谈,提起宣纸刺绣更是眉飞色舞。一针一线,带她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绣出了属于她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