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耕正当时 “陈大姐,扔把苗给我!”“好,接着!”种植户陈小艳头也不抬,一束青嫩的水稻秧苗脱手而出,飞过八九个躬身劳作的组员,在水田上空划出一道弧线,精准“投送”到队员身旁。 当前,正值制种杂交水稻插秧时节,排上镇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一派繁忙,插秧班子熟练操作,一条条“绿腰带”在高标准农田中慢慢平铺开来。“目前我们插栽制种秧苗还是偏向于用人工,按照行距1.8米、株距20厘米、拉线量直的技术要求栽插。”制种户贾金元说,目前已经完成了大半插秧任务,今年的“稻”路会越走越宽。 一处是传统作业,另一处却是科研落地。在陂田村大石前,种植户杨业民搬着标识牌,在几十亩的稻田里,来回穿梭。这块耕地1.5亩,种植3个品种,通过同样的插秧时间,同样的栽培模式,同样的管理模式,在同一气候条件下,科学分析水稻的长势和产量,最终用产量说话……连日来,立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以品种筛选为切入点,通过新品种展示示范,筛选出适应本地生态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破解增产增收“密码”。 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段时间开展了水稻多品种实验,一块耕地种植多个品种,优选出丰产性、稳产性、适用性、抗逆性等特征表现的稻种,努力让好种子助推好产量。下一步,还将继续指派专人对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全程“保姆式”管理,详实记录实验种植稻种每个阶段的表现和抗逆情况,最终形成综合评定报告,通过数据支撑、科学分析,为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收把牢“种子关”。与此同时,公司还计划通过打造样板田展示、收割测产请大户现场观摩等方式,让更多农户看到品种对比优势,扩大影响力。 近年来,为持续擦亮“杂交水稻制种之乡”金字招牌,排上镇多措并举,制种面积多年保持在15000亩以上。通过积极对接,为制种户做好土地流转、补贴、用工等服务;动员排上镇党员、制种户、科技志愿服务者深入田间地头,强化农事管理与指导,智慧种田成为常态;联合北兴众创等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与在海南的制种企业“牵手”,成立南繁制种劳务品牌,不断筑牢“中国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