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新闻客户端头条聚焦 五陂镇乡村振兴 《在“菜篮子”里过好日子》 全文如下: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贺东华 杨勤)时值仲夏,万物繁盛。在安源区五陂镇长潭村的田间地头上,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毛豆,一弯弯光泽脆亮的辣椒,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收获的气息,一幅美丽乡村振兴图景映入眼帘。 产业振兴应把准“因地制宜”的脉搏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每个村子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都不一样。长潭村拥有全国“一村一品”地理标志品牌,随着2018年中环南路的贯通,全市最大的中农批市场落户境内,长潭村的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愈加凸显。 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重新审视了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强基地、扩规模、壮龙头、突特色”的发展思路。资金难题怎么解决?长潭村利用好村里的闲散资源,将中环路桥底打造成了仓储综合服务性场地,建设了1个2700平方米的停车场,年经营收入达12万元,还将位于中环路边的废弃垃圾中转站改建为冷库中心并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有了这些集体收入作支撑,该村的产业规划就可以正式落地、村民的美好需求也可以逐一实现。 产业振兴应做好“接二连三”的文章 俗话说:“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长潭村坚持把链条延长、把价值提升、把品牌做优,走产业融合的集群发展之路。以种植为基点,围绕生产、加工、分拣、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条。2022年,与安源区农发公司正式开展合作,采取村土地入股、公司筹建、社会资本运营模式,快速推进蔬菜深加工基地建设,最终形成了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预计年产量达20万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至50万元。 除此之外,该村还不断丰富“农产品+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坚持以乡村旅游带线下人气,以电商平台带线上销售,全力申办“长潭老渡口”品牌商标,加快打造周末市民“一日游”“周末游”好去处,并在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又引进了畜牧养殖,将秸秆、废菜叶等副产品作为牛、驴的饲料,而牲畜粪便又直接施肥于土地,积极探索“蔬菜种植——蔬菜加工——牲畜养殖”的种养结合绿色循环模式,实现了村级产业从“一产”到“二产”乃至“三产”的过渡。 产业振兴应激发“上下同欲”的合力 乡村振兴,既要干部带头也要群众参与。通过开展屋场夜话、屋场贴心会,向村民详细分析和讲解了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也尽可能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始终把保障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村民能够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的收益,切实形成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该村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常兴生态合作社,流转了100亩土地,并将脱贫户纳入合作社,发展长潭村无公害蔬菜项目,鼓励村民自愿参与、组织困难群众统筹参与,共享集体发展成果。在2021年,合作社的纯收入就达到了37万余元,提供了固定岗位15个,带动了群众就业300余人次。 市劳动模范、党员陈海华专门跑到其他县区养牛场学习养牛技术、办起养牛场,当年为村增收5万元,帮助参与合作社的47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经过这几年全村上下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已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0家、蔬菜基地500亩,年均总收入约500万元,成功获评市区两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接下来,五陂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把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把美丽乡村建设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为全区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展现更多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