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萍乡日报》聚焦 迈上“智改数转”新赛道 全文如下: 早上7时30分,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萍乡有限公司二期焊丝一车间镀铜组组长李峰换上工服,与同事交接班后开始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气嘴是否破损、线材是否正常穿行、气压数据是否正常……在车间工作近10年的他对日常工作内容已是熟稔于心。 从一期的半机械化半手工化生产,到如今三期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金桥焊材萍乡公司通过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数字化转型。要说企业的变化,员工最有发言权。 跟随李峰在厂区内参观,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现在厂区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光伏板发电,年发电量能达到 460 万度,节省了10%的工业用电量。” 走进二期焊丝一车间内,只见流水线上机械臂快速挥动,一根根焊丝自动层绕成卷。“以前焊丝层绕需要人工操作,现在一名员工可以维护4台机器正常运行。化镀生产线安装上了50余米长的环保罩,车间更加整洁干净。智能化改造后,每班的员工从60余名减少至40余名。” 和公司一同成长的,还有李峰的专业技术水平。自2014年进入公司以来,李峰先后去往江苏无锡、天津学习新技术。长期扎根在生产一线的他深知企业产品只会向高精尖发展,格外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如今,他已经成为镀铜工序的行家里手。“每个月扣掉五险一金,到手的工资能有8000多元,我打算攒攒钱,买辆车。” 李峰所在的二期车间展现了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的进程,而焊丝二车间张传稳所在的三期车间,则是企业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抢占发展 “智”高点的体现。 走进三期项目基地,占地1.3万余平方米的厂房内整齐地摆放着10条全自动、智能化焊丝生产线。张传稳告诉记者,三期项目是行业内首套智能化生产线,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全封闭、内循环无污染的镀铜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运行速度可达到30米/秒,超过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的德国生产线速度。 作为公司的“老人”之一,张传稳2009年从公司总部来到萍乡。在公司建设三期生产线时,他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现在焊丝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反超焊条,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大。我要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张传稳认为三期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人员减少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机械化程度更高了。“三期车间由原先的分段式生产改为连续式生产,整个车间宽敞、洁净,工作环境更好了。”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升级的同时,金桥焊材萍乡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步入企业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正在操作光谱仪对焊丝的原材料进行成分检测。研发中心技术主管陈君介绍,为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中心会对焊条和焊丝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以及成品进行全阶段的抽查监测,从而提升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公司投入200余万元建立研发中心,团队共有25人,每年都会去总部接受工艺控制、质量体系和现场实操等方面的培训,助推企业高效发展。” 智能化、数字化的核心就是让机器和数据代替人力进行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传统企业的改造,尤其需要决心和毅力。”公司总经理刘世伟感慨良多“,对于金桥焊材来说,数字化、智能化不是增加几台机器那么简单,必须是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需要整体筹划、大额投入。这次总部在萍乡建设最先进的生产线,首先是由于萍乡区位优势明显,能有效扩大公司在中部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落户萍乡的10余年来,当地政府提供贴心服务,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 自2008年落户萍乡以来,金桥焊材萍乡公司已成为金桥集团旗下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10%,先后应用到港珠澳大桥和 “一带一路”中马友谊大桥等标杆性工程项目中……尝到甜头的金桥焊材萍乡公司,以加积极的姿态拥抱“智改数转”,推动企业攀高争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