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夏季的夜宵首选,小龙虾其实并不是垃圾食品。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又名螯虾、淡水龙虾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虾之一。小龙虾的蛋白含量约为18.9%,脂肪含量约为1.1%,糖类含量约为1.0%,且富含碘、硒、锌等营养素,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吸收,和其他常见淡水虾一样,属于营养丰富的食物。 然而,近日,“夜宵吃小龙虾肿成香肠嘴”的视频在抖音、快手各种网络视频上引发关注。与此同时,多地医院报道接诊许多因吃小龙虾、田螺发生过敏的患者,还有一些患者由于吃了过多小龙虾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病情危急。对此,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肖锋提醒:小龙虾、田螺等也有“正确吃法”,过敏体质的人要慎吃。 近日,市二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女性患者,36岁的李小姐吃了麻辣小龙虾后,突然感觉浑身又痒又痛,身上长满红红的疹子,忍不住反胃,朋友见状赶紧将李小姐送医。接诊医生李聪查体发现李小姐双唇红肿,全身皮疹,手脚轻度肿胀,并出现胸闷呼吸不畅。判断李小姐是因为吃了小龙虾过敏而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 为什么吃小龙虾会过敏呢? 这种食用小龙虾过敏的症状是由于食用异种蛋白引起的。一些特殊人群对异种蛋白特别敏感,免疫系统会把它当作外来入侵者,释放出lgE抗体这类免疫球蛋白以进行攻击。lgE抗体存在于人体的很多部位,如鼻、咽喉、气管、皮肤等的淋巴细胞当中,当过敏源和lgE抗体结合之后产生相关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导致人出现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血压降低、腹痛腹泻等症状。 肖锋提醒,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大家对于海鲜过敏更为熟知,生活在淡水中的小龙虾、田螺等河鲜过敏了解较少,因此,食用前要注意,先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第一次接触某种食物后,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出现疑似过敏症状要及时就医。小龙虾引发的过敏反应,多为I型过敏反应,通常症状出现较快,几分钟至数小时内会出现症状,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数天之后才会出现症状。过敏体质人群、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高血脂、肝病、胆囊疾病、胃肠道疾病、高血压病、痛风、嘌呤代谢异常等),要慎食这类食物。 除了过敏外,也有网友关注吃小龙虾带来的其他健康风险,例如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据报道,有人在吃了1.5公斤小龙虾后,出现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医生一度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幸好救治及时方才转危为安。市二医院急诊科接诊过多位类似患者。这类患者大多在入院前24小时内食用了很多小龙虾,此后出现肌肉酸痛、尿色深等症状。经检查,肌酸肌酶和肌红蛋白都有明显升高,重者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肖锋提醒,过往收治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中,许多患者在吃大量小龙虾时伴有饮酒。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有很多,大量饮酒是高危因素之一,如果在醉酒后昏睡,自身体重长时间压迫局部肌肉,导致局部肌肉血液循环障碍,也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那么小龙虾还能不能吃?哪些人不适合吃?让我们听听专家肖锋怎么说: 吃小龙虾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01 肖锋建议市民吃小龙虾要选择正规餐饮场所。如购买半成品、预制菜,要购买正规商品,最好还是购置新鲜小龙虾自行烹饪。购买时,尽量选择人工合法养殖场售卖的小龙虾,一般清水养殖的小龙虾重金属含量相对偏低。选虾的标准是以个体完整、甲壳不脱、外壳清晰鲜明、肌肉致密、尾节伸屈性强、体表洁净有干燥感的为佳。变质、变色、体表冷红、串血水、节间松弛或有异常气味的不宜食用。由于死亡两小时以上的小龙虾会有寄生虫感染的风险,还可能滋生出多种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所以,要尽量避免食用死虾。小龙虾归属于杂食淡水虾,其生活环境和杂食的生长习性,造成了小龙虾容易有寄生虫寄居,烹饪时要注意清洗干净,要用7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烹煮10分钟,从而杀死寄生虫。 02 一些市民喜欢吃虾头,认为虾头含有鲜美“虾黄”,对此,肖锋表示这种吃法不利于健康。“虾头的确含有一些营养元素,比如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但虾头也是吸收毒素最多的地方,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寄生虫的部分。”尽管现在小龙虾多为养殖虾,重金属含量少,但小龙虾外壳和头部依然是重金属主要聚集处,因此不建议吃虾头。 03 如果一次食用几十只小龙虾,过多的蛋白质无法被人体吸收,会给肾脏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建议每天吃小龙虾最好不超过500克,一周不要超过2次。现吃现买,避免剩余,小龙虾蛋白质含量很高,一旦储存不当很容易导致腐败变质,所以最好现吃现买、一顿吃完,避免剩余。 专家介绍 肖锋 副主任医师 学术职务: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创伤急诊分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创伤急诊分会急诊科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萍乡分会委员会委员、萍乡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萍乡市胸痛中心联盟理事会理事等。 专业:各种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各种危急重症的救治,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