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各乡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谋篇布局、多点发力,打优势牌、走特色路,依托产业发展,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其中,湘东镇以红色为基,党建为旗,党群、干群凝心聚力,探索打响乡村产业品牌,燃起百姓发展产业信心,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金花花”遍地开 村集体经济节节高 近日,位于湘东镇巨源村的黄蜀葵基地里,一朵朵硕大饱满的黄蜀葵竞相绽放。这些有着珍贵药用价值的“金花花”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也是该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曾几何时,长时间的煤矿开采,让这片肥沃的土地千疮百孔,塌陷、干涸、废弃……因煤而兴的巨源村,却也因煤矿开采陷入两难。煤矿撤走后,许多人搬离家乡,留下来不少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2020年,刘国正担任巨源村党委书记,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联系村里老党员,前前后后走访数十户人家,唤初心,燃斗志;修公路、治环境;开荒地、拓产业……多方论证、考察后,2023年,巨源村投入项目资金50万,因地制宜选择了适合巨源村旱地的黄蜀葵,在与状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达成协议后,今年试种150亩,由该合作社定期派人进行技术指导。 据悉,黄蜀葵是一种药用价值高、产量高且十分便于养护的中草药。巨源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的方式,雇佣村民进行日常除草浇水、采摘,提供流动岗位30个。目前,村里购入了风干机,采摘后的黄蜀葵可直接风干储存。采摘完毕即可全数销售给协议公司,销路不愁。 产业兴,人气旺。如今的巨源村,柏油马路平坦宽敞,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原来搬离的村民纷纷“归巢”,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呈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 “空壳村”变打卡地 乡村旅游出圈出彩 碧色的萍水河如同一条玉带蜿蜒而过,“镶嵌”在这玉带上的江口村,如莹润珍珠闪耀淡淡华光。自江西省旅发大会在萍乡召开以来,这个独自美丽的旅游型乡村强势出圈,连同它的“奋斗历程”一并成为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 就在几年前,江口村还被称作“空壳村”,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年轻人纷纷往外跑,低迷的经济如同发展的前路一般晦暗不明。 要改变,就得“下大力气,使真功夫”。江口村党总支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以党建为基,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村民为公司员工,以党员为基本点进行管理,由上而下形成“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吸引艺术人才,打造集艺术展示、人才培训、文创开发为一体的“零799艺术区”,设置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人才交流、乡土人才培育、惠享江口等“3e服务”,激活人才活力。 同时,江口村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打造最美庭院,改造民宿。“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爆满,前不久还有从南昌过来的写生团,几十个人一住就是两个星期。”江口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文群一脸自豪地说。村里还紧跟潮流,与第三方合作打造露营基地、夜市,吸引大批露营爱好者。 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种植产业也同步发力。去年,江口村党总支前往多地调研,最终选定兼顾“颜值”和经济价值的百合,于今年初试种植了50余亩,同样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预计每亩产量可达800余公斤,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20余万元。百合基地还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打卡胜地。 漫步江口,一步一景,古色古香的扎染坊、小酒馆、咖啡馆……随处可见的设计巧思,全方位照顾到游客的衣食住行,成为游客“常驻”而不是短暂逗留的旅游型艺术村。 “土专家”倾囊相授 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爬过一道长长的陡坡,便能看到绿树环绕的黑山羊养殖基地,现代化的羊圈成了山坡上的“新亮点”。基地负责人欧许国是土生土长的新湄村人,多年前,他从深圳回乡创业养羊,却因为经验不足、养殖方式不当,两次都血本无归。痛定思痛,他离开家乡来到妻子的故乡,在四川江安创办了家庭养殖合作社。 勤于钻研的欧许国,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资料、在网上搜索养殖技巧等方式,逐渐摸索出独到的科学养殖方法。他喂养的羊比当地农户养的体型大一倍,后来养殖规模更是逐渐扩大。 成了“养殖大户”后,欧许国开始思索如何帮助乡亲们致富。2022年,在新湄村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欧许国回到家乡,与新湄村合作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打造千头黑山羊养殖基地。他还筹划迁回四川的“大本营”,复制经营模式,为后续农场的落地运行“打地基”。去年,新湄村入股养殖基地20万元,分红近6万元,全部注入村集体经济。今年准备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养殖3000头黑山羊。 受聘湘东镇党校的农技指导老师后,欧许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傍身”的本领倾囊传授,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他也成了村民眼里的“土专家”。“我要把周边的乡亲带动起来,大家一起致富。”谈及未来,欧许国眼里闪着光。 种植产业多点开花、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养殖产业方兴未艾……在这块热土上,无数湘东人正投身乡村产业建设滚滚大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