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健、张佳昕 “70后”博士聂泳忠是中组部第一批万人计划的科技领军人才,目前从事传感器芯片的研发设计工作。安源区以“妈妈式”服务,帮办服务一站到底、兑现政策一诺千金、支持发展一路绿灯的优势,吸引了他将西人马企业落户安源。近年来,安源区持续深耕人才沃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服务政策,引智聚贤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技术聚集的高地、人才汇集的洼地,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找准定位 以特色产业招引高端人才 2015年,当得知安源区引进了由留美博士奉向东带领的致力于环保事业的格丰科材时,萍乡籍科研人员邱根萍毅然决然回到萍乡,沉下心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先后开发和转化了新型除磷材料、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形成5项专利,应用于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河道综合整治、矿区场地修复等项目中,产品产值达2000余万元。这是安源区以特色产业招引高端人才和项目的一个缩影。 面对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安源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打造虚拟现实、智慧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5条“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和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高端产业服务业的产业体系,整合集聚科技、政策、人才、项目等要素,打造产业优势突出、人才特色鲜明的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制定投资奖励、人才激励、贷款贴息、研发补助、设备补贴、培训资助等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一事一议”,逐渐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 盘活资源 以发展理念组建创业平台 “向阳而生,化茧成蝶,我们努力把兴趣变成职业,把创意变为现实。”6月18日,花蝴蝶项目负责人在安源区首届返乡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激情四射地说。 近年来,安源区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构建众创平台、教育培训平台、资金平台、人才项目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去年以来,全区拥有国家环保新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市级1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两家,省级众创空间两家。安源区先后搭建了“安源复襄公社造梦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共新增“财园信贷通”放贷6.6亿元,“惠农信贷通”放贷6817万元,创业贷款发放9251万元,其中为返乡创业人员开办的个体商户和小微企业发放创业贷款1620万元。 “共享式的办公区域大大降低了创客在创业初期的成本,同时也增强了创业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实训基地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创业项目,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技能和能力,可以让我们初创企业者少走很多弯路……”第一次来到“公社”的大学生黄清笑着说。 健全体制 以产才结合激活人才“磁场” “这次参观让我感触很深,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我也想留在本地发展,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八一街罗家塘社区党总支与萍乡市工业学校、安源工业园联合开展的“结对共建聚合力,三方携手共提升”共建活动中,90余名来自市工校的学生走进安源电子信息产业园,实地参观了产品生产流水线、了解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起人才成长“立交桥”。 近年来,安源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推动理念,一方面围绕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等院校,重点对接国家“万人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等专项计划,推动点对点招才、一对一施策,柔性或刚性引进5名院士、20余名博士、200余名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实行用人单位与招录对象“双向选择+面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举目安源,一个个智慧光芒和科技进步互动交融的生动实践正在进行,一曲曲人才事业与安源发展同频共振的雄浑乐章正在奏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