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介绍 肖素梅,女,主任医师,中共党员,1962年10月出生,江西省萍乡市人。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任院长助理,2002年8月至2011年4月任副院长,2011年5月至2019年10月任院长,是本市妇产科多项新技术的开拓者,对妇科微创、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殖技术都有较深的造诣。主持的省市科研课题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曾任萍乡市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妇科肿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是江西省卫生系统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享受萍乡市政府特殊津贴。 在管理方面,她将医院定位于让老百姓“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既要有技术水平又要体现公益性的位置,推行精细化现代医院管理,重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形成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专业技术方面,她带领妇产科团队在全市率先开展宫颈癌根治术及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技术、腹腔镜手术技术,2014年开展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 她曾获得“萍乡市十大杰出青年”特殊贡献奖、“江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十佳妇幼保健院院长”、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 2001年,您已担任萍乡市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主任,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但您却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公开竞聘,应聘到工作环境和收入待遇与市人民医院相差很大的市妇幼保健院担任院长助理,请您谈谈当时的想法。 答:这个问题我也多次问过我自己:“后悔过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不后悔。我当时参加公开竞聘的岗位是市妇幼保健院分管妇产科业务的院长助理,这个岗位当时的条件就是侧重妇产科专业技术能力,我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个岗位,我认为妇幼保健院应该是代表本地区妇产科医疗保健技术最高水准的专科医院,而当时的我已经是一个在妇产科临床摸爬滚打17年的资深妇产科医师,站在妇产科专业的角度,妇幼保健院为患者服务的平台更大,服务的人群更广,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舞台也应该更大。但当我真正走上了公开竞聘的讲台,获得了市妇幼保健院干部职工的压倒性投票,真的要作出决定离开培养我17年的市人民医院时,我的内心也是很挣扎和不舍的,我感恩市人民医院17年的栽培,也感恩市妇幼保健院干部职工拥抱我的博大胸怀,最后我说服了自己,我虽然离开市人民医院,但我还是在为萍乡人民服务,站在这个角度,目标是一致的,我唯有在这个岗位上勤勉工作,才不会辜负市人民医院多年的培养,才不会辜负市妇幼保健院全院干部职工的信赖和期待。 至于个人的待遇得失考虑得不多,记得组织上送我来院任职时,周焕梅老院长握着我的手笑着说:“欢迎你加入妇幼大家庭,你可要晓得啊,你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了啊”。后来我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妇幼保健院职工的艰辛和不易。 2010年5月,医院启动文昌路新院建设,2013年8月新院竣工搬迁,医院临床部从占地面积不足6亩的跃进路老院区搬到占地面积37.4亩的文昌路新院区,这是医院发展新的里程碑。您2011年5月担任院长时正面临新院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您和院领导班子成员是如何带领全院职工破解困局完成新院后期建设和搬迁工作的? 答:2011年5月,组织上安排我接任市妇幼保健院院长这一重担时,当时的我内心是忐忑的,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当时我在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副院长的岗位上已经历练了10年,经历过两任院班子,从两任老院长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管理经验。但我一直专注专业技术方面更多一些,涉及行政事务尤其是对外联络协调交流等工作不多,我唯恐由于自身的知识不全面而影响医院的发展,辜负组织和全院干部职工的期许。当时也正遇文昌路新院建设的关键时期,虽然两栋主体大楼土建工程已经顺利封顶,但新院周围的村民时有阻工现象,提出各种不合规的诉求,而整个院区整体设计和两栋主体大楼的功能定位装修设计无明确方案,还有老萍师留下来的7栋旧房屋的改造工程等;再是当时也是医患矛盾比较严重的时期,为确保老院区的医疗保健业务的安全、高效、快速发展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关键时刻,感谢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确保了新院建设项目的安全、高质量完成,并于2013年8月28号完成了医院临床科室的整体搬迁,并开始正式运营,一个温馨、园林式的医疗场所向全市妇女儿童开放。与此同时,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储备、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开展都在同步进行,24个临床妇幼保健学科和亚学科初见雏型,随着新院的启用后得以发展壮大。 新院正式启用后,因医院建设和发展都面临巨大压力,但医院始终以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最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的兴院强院举措,医院的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有哪些工作让您记忆深刻? 答:文昌路新院正式运营后,又完成了跃进路分院符合国际标准的妇幼保健中心的建设,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了温馨、高品质的医疗保健环境,成为我省妇幼保健的标杆和样板,为我们这一代妇幼人跑好这一棒接力赛奠定了硬件基础。 如何在不增加老百姓看病负担又要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让医院职工获得体面收入,不断提升职工的获得感,这是我们这一届班子面前的大考卷,我们从控制成本管理,推行精细化现代医院管理入手,控制收入总量的合理增长,注重医疗收入结构,杜绝开展无效医疗服务项目,不断完善绩效分配方案,让绩效分配方案这一指挥棒引导临床医技医护注重核心技术、各学科前沿新技术、高难度三四级手术、优质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以风险岗位、治疗效果、工作量、患者满意度等为绩效分配要素,始终让我院的住院和门诊治疗的人均均次费用保持在全省地市级三甲妇幼保健院的最低水平,为如何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探索了一些经验。 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我们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核心技术开展入手,提升我院的医疗诊治能力。学科建设关键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制定和推行了三年一周期的医院学科等级评审管理办法和医院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的评选系列管理办法,并采取上引下联,以高端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办法,请进来指导和引导核心技术的开展,送出去进行培养和院内培养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临床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在我院开展的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妇科微创技术、遗传分子基因检测技术、产前诊断技术等这些硬核技术的学科带头人都是我们医院自己培养成长起来的,这在全省地市级妇幼保健院也是独有的“风景”。这些高新技术的开展真正实现了让萍乡的老百姓在家门口享有到了高水准的医疗保健服务。 在不断提升医院职工获得感,共享医院发展成果方面,我们横向了解本地区本省各地区妇产科儿科医护收入水平,一个代表本地区最高水准的妇产科儿科专科医院,这些优秀的人才也应该享有本地区相适应的待遇,我们还是从不断完善绩效分配方案,加强成本管理入手,在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相适应的绩效水平,同时也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调整了全院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对编内编外职工实行同工同酬,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指数,让很多年轻的职工尤其是双职工能买得起房,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一件事。同时我们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也始终控制在30%以下,保障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从您38岁来院工作直至退休,伴随着医院的成长和壮大,您感受比较深的有哪些方面?您对妇幼保健院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和期许?您想对新一代妇幼人说些什么? 答:我38岁加入了妇幼这个大家庭,22年来我作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往事时刻会在眼前,但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是这个大家庭浓浓的人情味和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刚来时了解到很多职工尤其是双职工家里有空调的都不多,经济上也是不宽裕,但他(她)们对医院充满着信心和期待,他(她)们乐观向上的意志也深深感染了我。二是在当时医院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周焕梅老院长和班子成员决定贷款100万元,采纳了我向医院提出的尽快购进腹腔镜开展腹腔镜微创技术和产房搬迁改造并配置远程胎心监护网络系统的建议,为医院的妇产科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在2002年下半年开展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努力,为了使这项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我们腹腔镜小组团队打破了当时很多医院腹腔镜不做急诊手术的惯例,因为急诊手术是不分白天昼夜的,而在那个时代腹腔镜技术还没有这么普及掌握,一旦需要腹腔镜手术,需要腹腔镜团队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器械护士到场,腹腔镜小组团队成员硬是以牺牲自身的休息时间,任何时间点都能让需要这项微创技术的患者受益这项新技术。 我对市妇幼保健院充满热爱和信心,我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医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对妇幼人我要说的是,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家庭幸福,国家未来,为这个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让我市的妇女儿童“足不离萍”就能享有到国内一流水准的医疗保健服务永远都是我们妇幼人的追求,医者是一种职业,是一个需要有温度的职业,最后我还是要以“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的名言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