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8年,上栗县创新开展“群众贴心人”活动,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这样的创新做法,值得总结推广”的肯定。15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拓展,并在不断创新载体中完善活动工作机制。 2022年以来,上栗县进一步深化拓展“群众贴心人”活动,完善以“贴心网格”和“贴心服务”两项制度为主要框架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擦亮了“群众贴心人”品牌。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广大“群众贴心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奋发进取,创先争优,为推动上栗奋力迈进“赣湘边区域发展第一方阵”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了众多先进单位和个人。 为展现优秀“群众贴心人”风采事迹,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荣誉、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东源乡推出此专栏。 群众贴心人——何建云 何建云,男,中共党员,196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营115厂航空电气研究所任技术员,参与多型国产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各种电气产品设计工作;1984年至2000年期间先后获国家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研究员等专业技术职称。 坚定理想,矢志报国 由于当时我国的直升机研发技术受制于人,这样的滋味不好受。从那时起,何建云就认定,航空报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力更生。设计中国人自己的直升机,这个目标就像一团火焰照亮了他整个人生。何建云投身航空事业数十年来,秉承航空报国的志向,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为我国航空工业的改革发展贡献了毕生力量,用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何建云本来于2000年退休,但为发挥余热,继续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甘于平淡的奉献精神、祖国至上的拼搏精神、极限的攀登精神,将“航空报国”演变成“岗位报国”,一直到2005年。 慷慨助学,奉献他人 何建云、刘炳芝夫妇俩都是通过努力读书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而他们的儿子何沪春打算为桥头村设立一个教育基金会,可惜他因病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这个梦想,临终前他叮嘱父母,在家乡成立教育基金会,加大对家乡孩子的爱心资助,这也与何建云、刘炳芝夫妇俩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他们决定帮助家乡孩子,让他们长大后有能力回报社会,将爱心善举传递下去。村里有着一栋几百年历史的老祠堂,在何建云一家人的爱心捐助下,摇身变为村里的“曲江书院”,还办起了“四点半课堂”,丰富了小朋友们课外生活。他们拿出了60万元用于捐资助学。何建云说:“我们在外工作了几十年,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国家发展需要人才,要培养人才需要发展教育,我们想尽一点绵薄之力来支持教育。”在捐赠活动现场,孩子们为他们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感谢他们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们一定不辜负何爷爷、刘奶奶的期望,加倍努力学习,将来要像爷爷奶奶一样帮助别人,将爱心传递下去,将来为祖国、为家乡多作贡献。桥头村村民何义芳曾说到,两位老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用感恩的心去服务社会和家乡。 何建云夫妇慷慨捐资助学60万元 何建云夫妇与孩子们亲切交谈 何建云于国建功立业,于家大爱无私,他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