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的树叶随清凉的秋风,从眼前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在空中起舞旋转,尔后叶落满地,季节的脚步就变得如此匆忙。她要趁着天气还好,去帮助邻居把萝卜干再晒晒, 老张家的被子要换成厚实点的,盲人婆婆头发也要修剪了…… 尽管她仅有一只眼睛能看见东西,却是这个特殊群体的一束光,让爱被“看见”。 盲人工厂 结下缘 萍乡市安源区凤凰街江湾社区以前有一个盲人工厂,上班的都是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盲人,他们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工厂的附近经常是盲人三俩结伴、或是夫妻结伴,或是扶肩拄盲杖。该厂倒闭后,168名残疾人在这里居住,其中有百余位盲人。周金兰是原链条厂职工,她的左眼视力正常,而右眼一直看不见任何东西,属于二级残疾,她丈夫则是肢体残疾人,是原来盲人工厂的职工。40年来,周金兰一直与丈夫居住在这个残疾人集居地。 早在2010年时,当地卫生环境特别差,垃圾一直没有人拖运,堆成了一座垃圾山,臭气熏天,也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厂区的残疾人叫苦连天,就是过路人闻到臭味都绕道而行。周金兰左思右想,如何把这一难题解决呢?后来,她多次联系街道、社区,最终请来环卫部门,清运垃圾30多车,终于移平了这座“山”。以前家属区的盲道破败不堪,污水横流,坑坑洼洼,盲人过路经常摔倒、受伤。后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经过多方奔波,由街道、社区发动社会捐款捐资,把盲道修到了家门口,环境好了,面貌焕然一新。 周金兰喜欢帮助人,这些残疾人工友每逢遇到什么困难,首先会想到找她。盲人们的盲杖坏了,都是周金兰去社区替他们代领,再上门送到盲人手上,一位盲人说,“她的眼睛,就是我们所有盲人的眼睛!”社区里的残疾人没有不认识她的。 以残助残 这一干就是28年 盲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看不见日出,看不见鸟语花香,甚至连自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只能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来触摸来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可他们还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很不容易,更需要关爱。右眼失明的周金兰感同身受,所以28年来坚持经常为盲人邻居们打扫卫生,帮他们理发、剪指甲,和他们谈心。 张爱红老人不想给儿子造成负担,一个人住在旧房子,子女住的较远,又无法时常看顾照料,周金兰便时常登门拜访,给老人梳梳头、打扫卫生,排解老人的寂寞情绪,送上邻里温暖。“我在这个旧屋里住了几十年,这好几年来周金兰时不时来串门,问是否需要帮着做点什么,其实有时候,只要有人跟我说说话,我都觉得很温暖。”张爱红老人说“之前有什么事,都是她帮我们去和社区对接”。 周金兰说“老人随着岁数大了,就不经常出来走动了,一个人呆在房子里总归有点冷清,现在我一有空,一起来聊聊天、唠唠嗑,热闹热闹。”盲人的生活圈子小,为他们送去精神上的关心和安慰很重要。 心中有志 生命有光 周金兰因患病从小右眼失明,丈夫罗富财因小儿麻痹而导致双腿残疾,夫唱妇随的日子过得还算知足。可是,自从企业下岗后,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的残疾给了她重重的打击。身为一名残疾人,周金兰深知残疾人生活的苦与难,那种滋味是健全人无法想像的,但困难挫折并没有阻挡住她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腿脚不便的丈夫每天零晨3点起来做甜酒,而她担着重重的一担甜酒走街串巷,沿街叫卖。她还去卖过保险,打些零工挣钱,用瘦弱的躯体挑起家庭的重担。 光阴荏苒,情思悠悠。周金兰的丈夫罗富财曾经当过盲人工厂的厂长,结下了真挚、难忘的工友情,所以,会陪着妻子经常去看望工友,帮他们打扫卫生、烧菜。由于腿脚不便,爬台阶的时候,罗富财显得特别吃力,周金兰就搀扶着他。 80多岁的盲人叶春生老人住在四楼,身体不好,很少下楼,头发也是好久没有打理,夫妻看在眼里,于是他们开始自学理发,先用剪刀试着给家人理发,然后陆续购买工具,一次次地尝试,邻居们也配合他“练手”,他的手艺就越来越娴熟。后来,周金兰夫妻就主动揽下了为老人理发的活。 周金兰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住在棚户区的时候,为了不让邻居的屋漏雨,她披着雨衣去盖屋檐,因为只有一只眼睛看得见,处于太偏的事物需要转头,而不是转动眼球就能看见的,而且如果向一边转头去看,会被雨衣的帽子挡住视野,索性脱了雨衣,冒雨帮邻居把屋檐盖好的。 双残夫妻,生活的路不一定好走,但是他们一直往前走,也坚信生活就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战胜悲观,自立自强制造希望的光,也会照亮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