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豆腐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国民美食。在萍乡市武功山脚下,有一家林氏豆腐坊,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有近200年历史。林氏豆腐坊的主人叫林忠生,是林氏豆腐第六代传人。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传统石磨全手工制作工艺,做出来的豆腐珠玉琥珀,清香远溢,口感嫩滑,小小豆腐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是萍乡独一无二的“网红”豆腐。 走进林氏豆腐坊,豆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林忠生夫妇正忙着制作新鲜的豆腐。据林忠生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芦溪有许多生产手工豆腐的家庭作坊。林氏豆腐用料特殊,豆子精选自湖北和安徽等地,泉水则取材于后院300年历史的老井,制作的豆腐格外香甜,特别受欢迎。随着工业发展,全自动化豆腐生产线出现,对传统手工豆腐作坊冲击很大,很多手工豆腐坊被迫关门。林忠生珍惜自家传承了六代的手艺,始终坚持使用石磨手工制作工艺,做出来的豆腐比机器做的醇香嫩滑,虽然产量不高,销量却总是很好。 好豆腐名声在外,仅靠自家人制作豆腐供不应求,林忠生动起了开公司的心思,可家里世世代代都是老实巴交的手艺人,对这件事一窍不通。2015年10月,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兴办公司手续大大简化,林忠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税务局12366服务热线,不久芦溪县税务局的干部便主动上门做税务辅导,还手把手指导他做账、申报等等,林氏井水豆腐坊实业有限公司在武功山脚下顺利开张了,林忠生聘请了四名工人,豆腐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2016年,CCTV9大型纪录片《神奇武功山》对坚守初心的林氏豆腐做了专题报道,深山里的“泉水豆腐”声名大噪,一时之间引爆了购买风潮,许多来武功山旅游的游客慕名来到林氏豆腐坊“打卡”,一尝百年手艺的好味道。 提起今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林忠生兴致勃勃地算了一笔减税账,“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我们公司符合政策,算下来一年可以节省好几千块钱。”林忠生把公司交给儿子林陈根打理,夫妻俩则经营着原来那家豆腐坊。减税降费红利到账后,林陈根做主将豆腐坊翻新改造,还用减免的税款给父母买了辆运货的电动小三轮。作坊窗明几净,扁担挑子被便捷的交通工具替代,送到集市上的林氏豆腐更新鲜了。 减税降费坚定了林陈根开拓创新的决心。为了增加销量,他带着工人们一起挑选原料、研制配方,经过反复尝试,研发制作出一批具有林氏特色的豆腐干、霉豆腐、泡豆腐、豆渣饼等新产品,还引进了一条全自动包装流水线进行灌装塑封,丰富了产品种类、延长了保质期,为公司打开了新的市场,逐渐与萍乡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合作关系。 让林忠生一家人有获得感的远不止减税降费的好政策。公司所在地离县城远,以往去一趟税务局要花上一个小时,一家人常为此头疼不已。现在,税务局推行“放管服”改革,办税实现“最多跑一次”或者“一次不跑”,电子税务局提供了功能强大、办税便捷的网上办税服务厅,打开电脑就能直接申报,电话视频就可以在线沟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林忠生表示,纳税手续简化,出行成本降低,出行次数减少,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出好豆腐,研制出更多的豆腐新口味。 如今,林氏豆腐已经成为了武功山脚下的一张美食名片。提起豆腐公司,林忠生很感慨,“大家都说,我家的豆腐有记忆里的味道。有国家的减税降费好政策相伴,我一定把这门手艺好好传承下去。我们准备在林氏井水豆腐公众号上开一家微店,打通网络销售渠道,擦亮“林氏豆腐”金字招牌,让林氏豆腐不仅成为乡亲们记忆里的味道,还能成为更多人舌尖上的美食。”(袁红梅 龙馨 谌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