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权,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江西上栗人,共产党员,现为上栗县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主要从事粮食作物和蔬菜油菜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他引进智能化育秧项目,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了开田、栗隆大米品牌,成为了上栗乃至萍乡的农业“名人”。然而,他的创业之路却一波三折,但他时刻满怀信心、不惧艰险、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本色,2023年荣获萍乡市“最美退役军人”、 萍乡市“新时代赣鄱先锋”暨“龚全珍式好党员好干部”——“突出贡献好榜样”表彰等多项荣誉。 放弃高薪,时刻不忘共产党员身份 1982年出生的张祖权,是桐木镇湖塘村人,17岁参军入伍在陕西服役,凭着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军人精神,服役一年后当上副班长、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退伍后,张祖权在广州的一所职业学校学习计算机应用维修专业,并顺利进入了当地一家国营化工厂工作,稳定的工作,让他萌生了在广州安家的想法。然而,2010年过年回家后,他彻底改变了想法。 “看到家乡一些山地和农田都荒在那,没人去种地种田,感到太可惜了。自己生在这,长在这,何不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干出一点名堂出来。”张祖权回忆说。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在得到妻子支持后,凭着那股“认定了的事,就得去做”的倔劲,最终辞掉了广州的工作。 创业干什么,是张祖权面对的第一个选择。他考虑再三决定发展生态养殖,租用荒地建舍栏养殖土鸡。买鸡苗,喂鸡食,遛鸡玩......他每天忙碌而充实,2000羽鸡也一天天健壮起来,上市在即。然而,因设施不好、经验不足,当年张祖权养鸡就亏了十余万元,多年来的积蓄所剩无几。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2011年,张祖权选择转变创业方向,注册成立西山家庭农场,流转农田和复垦荒地60余亩,种植黑豆、黑米、黑芝麻等特色农产品,并通过微店、朋友圈、特产店等渠道销售。虽产品优质和价格适中,有一定市场需求,但购买量少、物流成本高,也没多大利润,辛苦一年才赚个三四万元。 突遇洪灾,展现共产党员不懈拼搏 每一段奋斗的征程,都在为追梦蓄力。2013年,张祖权决定再次转变创业方向,承包了120余亩田地,主栽水稻和水果玉米,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玉米成熟时一天能卖6000多斤,当年就赚了八万元。 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干起来就更上瘾。2014年,张祖权额外从银行贷款,将农场规模扩大至200亩,依然主栽水稻和玉米。可是天公不作美,当所有农作物长势良好时,却遭遇了数十年一遇的“5.25”洪灾,农场经济损失近20万元。 “困难再大,只要自己不气馁、不懈拼搏,终究能扛过去的。”张祖权坚定地说。洪水退却后不久,他重拾信心,再次起航,重新翻耕田地,重新种植水稻和玉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季作物让足足赚了十余万元。 当年水稻秋收后,张祖权又在水稻茬后种植油菜,开启了“稻油”轮作模式。“那时,整个桐木都还没有大面积种植油菜, 大部分成为‘冬闲田’,但有时种油菜每亩能赚个三五百元,比种田还划得来。来年,种油菜的人就多了起来。”张祖权说。 加大投入,做优做强创品牌 随着栽种规模越来越大,虽然之前买了微耕机、拖拉机等农机具,但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稻谷晾晒这个大难题。2020年,张祖权硬着头皮投入近100万元,和战友征地建厂安装了4套稻谷烘干机和1套油菜籽烘干机,确保颗粒归仓人心安。 除了晾晒问题,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否到位,关乎着作物丰产丰收。上千亩作物,人工作业不仅费工费时费力,不安全,更重要的是可能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植保无人机效率高,对作物穿透吸附性强,防治效果好,一天能打几百亩,既节省人工和用药成本,还安全环保。”张祖权说,自2016年在南昌培训考取植保无人机驾驶合格证后,现在家里买了3台植保无人机,其中有台起飞重量超100斤,1小时能打50至60亩。 为赋予初级农产品新的价值,2020年11月,张祖权与战友合伙成立上栗县桐木开田大米加工厂,创建“开田大米”品牌,走农产品自产自销发展之路。“根据市场需求,我们会把一部分稻谷卖给粮站,一部分自己加工生产。每年可加工500吨大米,比卖稻谷增加了15%的利润。”张祖权介绍。 除了“开田大米”品牌,早在2017年5月,张祖权便创办了上栗县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栗隆”商标,既从事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加工与销售,又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部分农户“不想种田、不愿种田、不会种田、不谈种田”的问题。“农户可选择‘半托管’服务,‘全托管’服务,张祖权说,今年公司流转了2600余亩农田,并承接全县多个乡镇早稻集中育秧任务,农忙时雇了40多位村民做事,其中长期做事的就有10多人。 “张老板,为人诚实守信,待人周到细致,每次请我们干活,都是包接包送包吃,自己带头干,难得有这么吃得苦的年轻人。”在绿丰农业务工的鸡冠山乡村民柳焕澧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