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村地处萍乡之西,是湘东区的西大门,北面是大屏山,南面靠萍水河,西与湖南相邻。辖区内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下辖26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5700余人,1371户,常住人口4482人,中共党员137人,下设3个党支部。区域内省级公路姚大线贯穿本村,新禾便道、杨家冲便道以及各村组公路建立起交通网络,交通非常便利。 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近年来,大义村依托文氏宗祠,打造移风易俗新风堂,积极推动新风文明建设。立足本地实际,结合村情民情,坚持“以党兴村、以德治村”,不断探索创新乡风文明新模式,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完善建立基层自治组织、巧用村规民约村庄“法律”,打造“新风堂”,成立红白理事会、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党风”、“家风”、“民风”同步改善,“治小家”与“治大家”并行推进,促进了村庄和谐稳定发展。 组建移风易俗志愿队,“组”出文明乡风。 大义村在“一约四会”基础上,结合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和文明实践活动,组建移风易俗志愿队,形成“141”工作法(即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及移风易俗志愿队)。将农村宴席、邻里关系、文明丧葬、赡养老人、严禁赌博等内容融进村规民约,完善农村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目前通过劝导队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活动40余场,其余各村纷纷借鉴大义经验,普及推广“141”工作法,全镇覆盖率达85%以上。 成立红白理事会,“立”出节俭乡风。 大义村推选出了由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引领村民进一步参与到移风易俗中来,对涉及红白事的村民进行宣传引导,对需要帮助的村民提供及时的帮助。“有了红白理事会,我们办喜事、办丧事都有了标准,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黄土坳组的刘某与其他村民交谈到。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村里哪家有喜事或丧事要办,理事会成员都要上门说服他们办事从简,在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新风文明方面,红白理事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创新“五事共治”模式,“治”出和谐乡风。 突出党组织引领,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实行一体解决治理。实施“五事共治”以来,治理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00多件,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参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五事共治”共同体,助推乡风“淳”起来。 大义村新风堂,前身是文氏宗祠,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文氏一族是大义村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宗族,对大义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祠堂文化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工作,传承新风文明,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大义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支撑。二是创立酒席承办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大义村在原有文氏宗祠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新风堂,为村民们提供了承办酒席的场地,将新风堂作为固定的一个开阔场地为集中办酒席的地方,既结合村民聚居实际、尊重村民在家门口办理的意愿,也能够集中办理,便于村中管理。“村里的这个新风堂建的真好,让我们大家省心省力又省钱。”道义湾组李某选择在新风堂办新婚喜宴,菜品都是家里人自己采购,每桌荤素搭配,烧多少吃多少,一点也不浪费,真是经济又实惠,相比到酒店操办,起码节省了一半费用。 倡树丧事简办新风。丧事简办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大义村倡树操办丧事一律从简,反对大操大办。主要是:坚决制止一切铺张浪费行为,办丧期间平时用餐仅限于操办工作人员、直系亲属,出殡答谢宴最多置办一次,酒席从简,烟酒从简,从以前的“十碗十盘”转变成“八碗四盘”。同时红白理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议,研究殡改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80多岁的王奶奶去世,红白理事会协助其家人办理了老人的丧事,预估了亲人人数,确定了丧葬费用,避免了铺张浪费。不仅如此,还由红白理事会出面确定标准,不仅少花冤枉钱,还不失面子。 昔日祭祀祖宗的旧祠堂已经成为一个移风易俗的新阵地,沉淀着乡愁记忆,引领着乡风文明。自新风堂建设以来,村民严格按照制度承办红白喜事,坚持从简办理,不铺张浪费,拓宽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载体,让乡村文化建设更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更加具有人文情感和历史托底,在一定程度盘活了闲置资源,百年古祠焕发出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