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帮扶干部周志农,自到安源镇十里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始终为贫困户李雪兰找门路、想对策、送真情,帮助贫困户精神脱贫、生活致富,树立了帮扶干部的模范形象。 安源镇十里村李雪兰家是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丈夫早年因病过世,李雪兰辛苦一人抚养女儿刘爱华长大。穷苦潦倒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有改变现状的决心,反而也让女儿养成了懒散度日、得过且过的生活陋习。 “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李雪兰在家里从来不干农活不搞卫生,家徒四壁,靠吃低保过日子。凡是遇到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她都要来村委会找人帮忙解决,村委会不能及时为她解决就开始纠缠不清,大哭大闹,甚至干扰公务。久而久之,她俨然已经成为大家眼中典型的“扶贫老赖”形象。 懒病没治好,“穷”病必缠身。要让“懒汉”脱贫,就得先治“懒”病。帮扶干部周志农自与李雪兰结对帮扶之后,经过多次详细了解和细致分析,周志农认为,精神贫困是导致李雪兰一家贫穷的“症结”所在。 于是,每次来到李雪兰家,周志农都会对他们进行政策宣传和耐心开导,生活上多关心、精神上多鼓劲、思想上多引导,一面激发他们的脱贫志气,一面帮助其制定了脱贫路径。日复一日,李雪兰和她女儿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 如今的李雪兰和她女儿刘爱华与往日判若两人。据十里村驻村第一书记蔡水荣了解到:“以前三天两头来村里闹事的那个身影如今再也看不到了,并且她还会主动在家里帮忙做做家务,干干农活”。女儿刘爱华去年也向帮扶干部周志农主动提出了要出去寻找工作的想法。但由于刘爱华文化程度低,缺乏专项就业技能,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为此,帮扶干部周志农经过多方渠道联系、走访,最终让刘爱华去参加了就业技能的家政服务培训,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刘爱华取得了家政服务从业资格证书。多一项就业技能就多一分就业机会。现在的刘爱华在一家婴儿游泳店工作,为家庭经济增加了收入来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志农用心谋划、用心指导、身体力行,让贫困户从思想意识上发生改变,从而落实到行动上,真正扑下身子、甩开膀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周志农曾说过:“在扶贫的道路上,只有真心付出,用情帮扶,脱贫过程才会扎实,脱贫结果才会真实,扶贫成果才有实效,人民群众的小康路才会越走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