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栗县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全面落实“五个更加注重”“三个实实在在”重要要求,以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调查研究扎实深入、整改整治有力有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该县县级领导干部结合各自调研课题,分别带队前往乡镇、村(社区)、企业一线开展蹲点式、解剖式调研,全面了解“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情况,及时提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干货”“硬招”。截至目前,县级领导干部分批开展实地调研146次,在调研中发现问题130个,解决问题91个,形成调研报告39个,形成文件、制度、措施等建章立制成果61个。 聚焦出行难题 推进道路改造 交通出行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鸡冠山乡圳上村,存在道路较窄、路面破损的情况,遇到雨天容易形成积水,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为方便群众出行、美化人居环境,该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投入近60万元对村陶瓷厂至松山坳和洞老壁路段实施“白改黑”工程、对大路屋至松山坳路段进行拓宽。 同样有出行困扰的,还有家住东源乡的群众。该乡境内老309省道桃源村黄栗树下路段路面坑洼、水沟崩塌、涵洞堵塞,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何衍红一直担心孩子们的出行问题。接到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后,该乡乡村两级干部深入村组,认真听取诉求和意见建议,促使道路改造提上日程。听到乡里马上要推进道路改造的消息,何衍红高兴地说:“以后修成了沥青马路,我们出行更方便也更安全了。” 此外,该乡砖岭村后古塘乡村公路当前已完成路基平整及护坡、水沟修建工作,即将铺设6米宽的水泥路面;横下村通往豆田村长2公里的乡道也完成了路基建设,即将摊铺沥青。 解决“生态包袱” 实现绿色发展 每年水稻收割后,大量秸秆随之产生,农民以往多以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存在火灾隐患。秸秆成了“生态包袱”。“我们投入15万元购买打捆机,一亩地产生的秸秆可以打包成20余个草捆,打包好的草捆还能卖钱,既经济又环保。”上栗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罗佳说,“这一做法,既让农户省心省事,又能增加收入,让‘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实现‘变废为宝’。” 为实现秸秆禁烧“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目标,上栗镇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践行“四下基层”,注重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加大宣传、引导村级购买打捆机等一系列措施,破解秸秆禁烧难题,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让秸秆走上生态环保、增值增效的发展路子,开启绿色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 “书记领航”行动 助推基层治理 “问题向村里一反映,立马有回应,越来越方便了!”该乡水井村村民钟艳辉为乡里开展的“书记领航”竖起了大拇指。 杨岐乡聚焦民生热点,推动“书记领航”项目——“‘三网、四张单、五到家’工作法”落地见效,多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日前,该乡安子全社区居民张开兰反映的“鸡形岭路段被倾倒建筑垃圾”问题在“四张单”工作模式的推动下迅速得以解决。安子全社区相关负责人张启华说:“‘四张单’工作模式开启后,能明显感觉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更多了,劲头也更足了。”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网格化治理,杨岐乡还通过贴心驿站“微心愿”墙、“群众联系日”和安全信访例会,由群众“点单”,支部、党委“接单”“派单”,及时处理群众提出的问题建议、反映的矛盾隐患。同时,该乡还配备专兼职贴心网格员247名、综治网格员98名,在各村成立不少于5人的义务巡防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格,大大提升了农村基层自治能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