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村山下组的道路过于狭窄,交通不便”“庙岭村桥梁冲垮,存在安全隐患”“希望多一点家门口就业的渠道”……几把椅子、几张方桌,干部和群众促膝围坐,群众说、干部听,群众问、干部答,现场梳理分析问题症结,研究解决举措。这是腊市镇镇村干部倾听群众诉求的情景。
自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腊市镇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以解决了多少难事、办成了多少实事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硬指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受理来信来访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汇总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群众的“满意清单”。
“堵心路”变“顺心路”,铺就群众“幸福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农村群众谋发展的共同心声。
“这条路修好后,感觉更宽敞亮堂了,卫生环境也变好了,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下雨天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摔伤。”腊市镇凤凰村山下组村民王星亮对新修的沥青路赞不绝口。新修建的这条沥青路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是村里的主干道。凤凰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通过申请资金和村组自筹的方式,让这条曾经晴天可走雨天难行的道路焕然一新,为2000多村民改善了出行条件,美化了村庄环境。
“我们这次不仅将道路白改黑及拓宽,还完善了村内水沟排水系统,这样一来,既改善了出行,又解决了雨季积水难题。”凤凰村党总支书记彭立国说道。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凤凰村等上组至山下组环线道路,圣忠庵至林场组的道路依次完成了白改黑及拓宽,共计3.9公里,全线连通了11个村民小组,真正做到把“堵心路”变成“顺心路”。
“危旧桥”变“平安桥”,架起群众“连心桥”
“这座桥修好了,我的心也就踏实了。”腊市镇庙岭村党总支书记彭梦丹望着维修好的宋家桥,露出了笑容。
道路、桥梁建设一直都是农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所在。宋家桥是庙岭村村民出行、生产的主要通道,于洪武七年修建。但由于桥体较薄,之前在大雨中被冲毁桥基,安全隐患大,影响群众耕种和生活。腊市镇镇村干部在走访民情民意时了解到这一情况,想办法、找路子筹措资金45万元,发动30余人次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为8米长的宋家桥重建加固拓宽桥梁。
“村干部是我们村民的‘贴心人’啊,能为老百姓做实事,这桥要没修好,汛期来了可要麻烦了,现在我家门前不只桥修复好了,连村里面的路也变干净、变宽了。”村民宋大爷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广大村民的心声。
安装路灯暖民心,照亮群众出行路
“老彭啊,我们组也开始安装路灯了,以后晚上就不用打着手机光散步了。”“在安装路灯之前,我们这段路是很黑的,晚上出门散步都不方便。路灯安装好以后,大家出入方便了很多,散步再晚回去也不怕啦。”腊市镇救塘村山背组村民聚在一起,纷纷赞叹安装路灯的好处。
开展主题教育期间,腊市镇领导班子积极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镇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面对面接访群众,倾听群众诉求。救塘村山背组直通村委会路段由于长期缺乏照明,导致群众夜间出行面临诸多不便。了解这一情况后,腊市镇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多次实地勘察、征询意见,明确安装、维修路灯的位置、距离、盏数等,加快道路照明工程建设。
如今,救塘村山背组长约4公里的道路全线亮灯。夜幕下,只见一盏盏路灯矗立在道路两旁,闪耀着光芒,照亮了整个小村庄,同时也照进了村民的心。小路灯,大民心。这些路灯不仅撑起了腊市镇救塘村夜的帷幕,更照亮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乡村振兴路。
群众之事无小事,桩桩件件系心头。修路、修危桥、装路灯……看似平常,却是腊市镇以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的一个个生动缩影。“下一步,我镇将继续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运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落实落细暖民心惠民生实事好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腊市镇主要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