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江西萍乡湘东区排上镇,在做强杂交水稻制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农户用秸秆养牛,以牛粪还田,探索出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进一步擦亮“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底色。 一大早,在湘东区排上镇排上村的常青菜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养牛专业户张海秋正在给自家的黄牛喂食草料。他告诉记者,一头黄牛每天要吃掉几十斤草料,一年下来,他所养的几百头黄牛需要吃掉草料约2000吨。以前,他都是从外地购买草料,成本压力非常大。去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引导和技术支持下,他改用当地水稻制种产生的秸秆作为草料,养牛成本得到大大降低。 “我们这些草料,从外地购买每吨大概一千多块钱,如果本地自产的话,加上人工、机器的费用,每吨最多三四百块,这样算,节省了我不小的开支。”张海秋兴奋地说道。 草料成本的降低,大大促进了张海秋的黄牛养殖,他从个体养殖很快发展为“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社。而利用秸秆养牛,受益的不仅是张海秋等养牛专业户,还有杂交水稻制种户。此前,如何处理水稻制种产生的秸秆,一直是当地政府和制种户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农户嫌切碎还田太过麻烦,还可能引起病虫害;焚烧又会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自从发展秸秆养牛后,不仅能将当地水稻制种产生的秸秆消化完,还能带给制种户一笔额外的收入,实现一举多赢。 制种户的秸秆变废为宝,养殖户的牛粪也没浪费。在距离养牛场约3公里外有一家果蔬种植基地,该镇农办的工作人员正在基地进行回访,了解牛粪还田的实际效果。“相较于之前使用的化肥,这些有机肥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松土、肥效也更久,每亩最少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肥料钱,农作物产量也提升了20%以上,而且种出来的蔬菜、农作物品质高、口感好,很畅销。”基地负责人朱佰良表示,使用牛粪还田明显好于使用各类化肥。 排上镇作为全市最早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乡镇,拥有制种面积近万亩,上千人从事制种行业。为充分挖掘制种业的潜能,发展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该镇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探索田间秸秆养牛、牛粪再还田养田的循环利用模式,逐渐走出一条多方共赢的秸秆养牛“致富路”。既延伸发展了畜牧养殖业,又优化升级了杂交水稻制种业,进一步擦亮了“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金字招牌。接下来,排上镇还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拓宽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