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东区为解决城乡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水平欠佳等问题,从创新架构、深化改革、满足需求、共享资源等方面推进医共体建设,探索出一条“党政主导、部门协同,资源融合、统筹推进”的医改新路子,有效整合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形成了区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的“紧密型”架构。 坚持党政主导,建立责任共同体。成立医管委。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推进,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主任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统筹总医院建设规划、投入保障、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医管委办公室设在卫健委,负责任务落实、督导考核、对接联络等日常事务,实现即报即议即决定,扁平化管理成效显著。组建总医院。在维持原有基本职能、人员身份等不变的基础上,将辖区内3个区级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等单位纳入总医院统一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区委常委兼任总医院党委书记,总医院党委负责制定总医院章程、管理制度、议事规则、绩效考核方案,激励各成员单位齐头并进、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实施统一管理,建立管理共同体。设置六大管理中心。总医院设立综合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防融合、临床与质量管理、科教管理6大垂直管理中心,从医共体内遴选业务骨干,开展集中办公,统筹调配各成员单位医疗资源,落实行政、人事、财务、医疗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六统一”管理,管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整合医疗资源。建立放射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病理诊断、健康管理5大共享中心,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区域内诊断水平同质化,降低人力成本45人,减少设备投入870万元,有效缓解基层分院人才紧缺局面,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推动体系整合,建立服务共同体。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乡聘村用”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公开竞聘村医,实现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财、物、事的一体化管理,区乡两级财政按照每室每年1-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通过下沉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经费、政府兜底保障等方式保障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在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两馆两站两单元(中医馆、康复馆,妇幼健康站、慢病管理站,卒中单元、胸痛单元)建设,快速识别急危重症患者和规范治疗,打通基层救治第一公里。在乡镇(街)卫生院分院开设中医馆、康复馆,全面推广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开设以来,中医就诊人次增长25%左右。创新医防融合模式。成立医防融合中心,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组建124个家庭医生管理团队,采取中西结合、上下联动服务模式,创新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网络组长、患者的五级管理模式,为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统计、后续随访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工作,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利益共同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完善区总医院人员招聘和使用,高层次人才采取面试直接招录。从三甲医院引进学科带头人9名,引进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15名;实行区、乡两级职称评聘分层打包管理,职数统一调配使用,顺利晋升高级职称13名,中级职称25名;试点推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共遴选15名基层医务人员到区级分院工作,选派35名区级分院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分院帮扶指导,实现人员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出台《湘东区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构建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落实区总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总医院及各分院主要负责人目标年薪制管理,设定7大类34项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管理团队的任免、奖惩挂钩。深化医保支付改革。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对打包基金实行年终清算,对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住院统筹基金实施适当倾斜,清算资金达2569万元,有效减轻医共体医疗机构运行压力。全区15家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同步实行DIP付费,落地执行国家和省级及跨省联盟共15批次药品采购中选结果,切实减轻了老百姓费用负担。在医共体14个成员单位实现开通医保政务专窗,16项医保高频事可直接经办,参保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时在上级医院的检查治疗费用可直接报销。 总医院成立后,各成员单位齐头并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3家牵头医院达到县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综合能力推荐标准,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得分进一步提高。2023年1-6月,总医院各分院门急诊就诊438637人次,同比增长10.5%;住院人数32150人,同比增长14.1%,医疗收入约1.7亿元,同比增长2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