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年总是太匆匆。亲爱的日子,这么快流走,又这么快奔来,快得我们来不及握手,就转瞬成了新的日子。云程岭巅之风,肆意它的方向;渌水河畔之花,肆意它的绽放;我们,肆意拨动琴弦,把每个日子,弹成热辣滚烫的昨天、今天、明天。讲好湘东故事,传播好湘东声音,我们,初心不改,与梦同行。
节日是对特定日子的仪式性标记和刻录,而春节,大概便是众多节日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次登场和展演了。
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已经流淌几千年的民间传统——春节,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开始,持续至正月十五闹元宵,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这期间举行,以示纪念与庆祝。
以农历岁首为界,岁首前有腊祭、灶祭、祭祖、除秽,大年三十要贴门神、贴对联、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正月初一开始有亲友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赏灯会等年俗。
自然,大江南北不尽相同,既各具特色,又共享节日内涵的核心。
记忆中,湘东人有跳傩舞祈福迎新的习俗。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图腾信仰,往后便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祀仪式。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八,是傩舞跳得最欢的时候,村民们下请帖把傩神接到自己的家里,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表达祈福消灾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福临门。
除了跳傩舞,最热闹的莫过于耍龙灯了。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湘东独具特色的春节庆贺活动。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湘东,尤以单龙戏珠为主,每逢春节、元宵及丰收盛事,湘东人民总爱舞起彩龙庆祝,表达欢快的心情,表演者们碎步起跑,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等等,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除了日间的彩龙表演,还有一种晚上表演的“耍龙灯”——“火龙”。春节期间,村民们把“火龙”接到家里,意味着把福气、财气和好运接到了家里。“火龙”是用竹篾编成的圆筒,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安上灯泡或内燃的蜡烛、油灯。“舞龙”队由数十人组成,晚上举着龙灯,亮如白昼,他们环游全村,锣鼓齐鸣,穿庭过院,灯不熄,龙不停,表演十分壮观。大人小孩尾随观看,我往你来,笑语喧闹,纵情欢乐,引来万人空巷。
不过,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型至当下工业与城市文明,湘东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如今回望,跳傩舞、耍龙灯等传统年俗似乎逐渐淡化,祈福、喜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情趣味的习俗流传下来,成为了展现湘东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巨变,而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古老的春节与年俗文化,就像一棵树的根系,从来都是既传承又创新。
我们依然在感悟时间流逝,以网络日志、微博、抖音等传播年度履痕,用苏东坡《守岁》的诗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来勉励人们珍惜年华。
我们依然在说吉祥话讨口彩,除了互道新禧,还会借助科技的便利,以电话、短信、网络为载体,让新年祝福穿越全球。
亲友情、乡土情依旧是我们梦魂所系的磁场。由此分散各地的人们会如候鸟般,在寒冷的冬日与拥挤不堪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过年相聚、团团圆圆。
生命与环境的共鸣感依旧是我们在这个盛大、隆重的节点里所寻觅与感知的。让人际关系有滋有味,不再异化与疏离,是人与自然、人与乡土、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共鸣。
为了弘扬年俗文化,许多地方重塑“年味”。在湘东各地,春节期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增加春节的仪式感。
栖居于时空之中,每一次春节仪式感的共鸣都在叠加湘东人对本土文化的亲密和熟悉感。节日及其所扎根的地域由此不再沉默,而是随腊八、除夕、元宵的时序而起伏,轮流讲述情意绵绵的湘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