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亲戚朋友难得团聚,面对满桌佳肴,难逃“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但胖归胖,只要没走样就不要紧,胡吃海塞导致高血脂,那才是对身体健康的一大考验呢! 高血脂是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发病率就增加2%~3%。高血脂大多数时候并无明显症状,诊断全靠检验检查的结果。可是哪些情况属于血脂异常?结果在正常范围就高枕无忧了吗?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血脂那些事情。 1血脂异常是指什么? 血脂异常是指血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 水平升高,亦称为高脂血症。 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可将其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按病因分类可分为原发性 (遗传性)血脂异常和继发性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见病因有: 1.不健康饮食,如高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饮食、酒精过量等 。 2.系统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 3.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环孢素、维甲酸、抗抑郁药物等。 2血脂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就真的“正常”吗? 血脂正常范围只能作为参考,是否正常还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状态人群的血脂正常范围不同。以LDL-C结果为例: 低危险人群:无冠心病、短暂脑缺血(即“小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其他危险因素(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吸烟、肥胖、HDL-C低、家族中有人在40岁前发生心梗或脑梗等)不超过3项者。 中危险人群:患有高血压,但无冠心病、短暂脑缺血、糖尿病,并有一项上述其他危险因素者;虽无高血压,但同时具有“其他危险因素”3项以上者。 高危险人群:若患有冠心病、短暂脑缺血、糖尿病、主动脉瘤及慢性肾脏病之一;或患高血压并有其他危险因素3项以上者。 极高危险人群:曾患急性心梗、脑梗;频发心绞痛;患冠心病、脑缺血、“小中风”并合并糖尿病者。此类人员在10年内将有1/3至半数发生(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 3血脂检验前需注意哪些事项? 多种因素可对血脂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在检验血脂前需注意: 1.采血前至少2周内保持日常饮食习惯和稳定体重。 2.采血前24 h内不进行剧烈身体活动。 3.采血前禁食约12 h(非空腹血脂测定除外)。 4.抽血前坐位休息至少5 min,除特殊情况外,尽量坐着接受抽血。 5.如果检验结果接近或超过参考值,应间隔一周,在同一家医院的实验室再次抽血复查,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实验室误差等造成的假象。在判断是否存在高脂血症或决定采取防治措施之前,至少应有两次血脂检验的记录。 4血脂多久检查1次更合适? 1.18岁及以上成人每2年检测1次血脂常规指标(包括TC、TG、LDL-C、HDL-C)。 2.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血脂常规指标。 3.血脂异常仅进行饮食控制者,3~6 个月后应复查血脂常规指标,若达标则维持非药物治疗,保持6个月1次的随访频率。 4.刚启动降脂药物治疗或调整治疗剂量的患者,建议 4~6 周复查血脂常规指标及肝功能、肌酸激酶。 5.降脂达标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1次 血脂常规指标及肝功能、肌酸激酶,若有其他特殊因素可增加检测频率。 温馨提示 血脂高,有时身体虽然没有症状,但是千万不能忽视,需积极与医生沟通,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血脂治疗以及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此外,血脂管理(生活方式干预、降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