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丹江街位于萍乡市区南郊,曾经是萍乡的老工业基地,江矿、化肥厂、化工厂、农用机厂等市属企业在此建厂。丹江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共有5700余户、1.7万人。辖区内共有12个小区,其中6个老旧小区,均为市属企事业单位的家属楼,承载着诸多时代的记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丹江街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个,累计投资7847万元,改造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534户。这片区域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曾经在此居住的居民纷纷回到了他们从前“逃离”的地方。 丹江街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多元共治、建管并举”的理念,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养老安幼,坚持物质精神同步,通过搭平台、强队伍、优服务,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新路径,缔造全龄共享幸福生活共同体,让城市文明底色更亮,居民幸福成色更足。 01 坚持党建引领 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 如果说老旧城区改造是一个舞台,那么群众就应该是老旧城区改造和社会治理的主角。丹江街坚持街道党委抓总,以社区党委、老旧小区临时党支部、网格党支部为支点,发动党员、基层志愿者、小区楼栋长组建红色服务队,统筹各方力量,携手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为高质量完成小区提质改造“保驾护航”。 一是强化党建示范带动作用,做小区改造的“领航员”。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成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临时党支部。改造前,先后召开支委会、党员会议、联合主题党日会、居民大会,座谈会、屋场贴心会等40余次,发放800余份征求意见调查表,收集意见建议35条,居民同意改造率达95%,为小区改造明确了重点、找准了方向、形成了共识。对小区雨污分流、道路修整、屋顶漏水、环境综合整治、公共设施维修、拆除违法建筑、引入物业管理等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围绕停车场改造、园林绿植种类、智能安防、基础设施设置等建议了30余条优质意见。小区内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环境脏乱差使居民饱受困扰。丹江街党委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引导居民主动配合拆除违法建筑,共拆除违建20余处,合计拆除面积约1800平方米,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乱占乱放问题。 二是强化党建沟通协调作用,做小区改造的“联络员”。注重发挥党委书记带头作用,将书记领航项目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思路,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民主议事制度、管理规约制度等工作机制,坚持做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在加强排水、道路、安防、停车及充电、无障碍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方面下功夫,协商解决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30多个。针对房前屋后的绿化,居民的诉求各不相同,在改造中,充分征求楼栋居民的意见,不是统一改造为透水混凝土,而是新增健身广场1个(内有1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和2台乒乓球桌),休闲步道2个,非机动车车棚2个,停车位310个,满足小区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是强化党建监督管理作用,做小区改造的“监督员”。在项目专业监理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全体业主开展群众监督,组建“群众监督队”等志愿者队伍30余人。在改造现场设立办公点,随时随地接受居民的意见建议,先后处置群众反馈事项40余件,处置率达100%。同时,邀请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专项民主监督,先后开展现场调研10余次。改造结束后,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活动,征集小区改造后居民的意见,发放填写《老旧小区改造意见回访表》,满意度调查率达100%,始终让群众“沉浸式”参与改造全过程,带动了周边老旧小区居民对小区改造的支持和配合,实现“改造了几栋楼、带动了一大片”。 02 坚持内外兼修,变“要面子”为“更要里子” 丹江街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坚持满足居民的老记忆和新需求,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手抓。综合考虑街区风貌、建筑历史等因素,把工矿文化、德文化、家文化融入小区改造,打造“一小区一主题”特色品牌文化,让居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一是厚植红色工矿文化。作为江矿的家属楼,虽然历经沧桑,但工人对厂区生活还保留着非常美好的记忆。此次改造在完善小区功能的同时结合了江矿人的怀旧情结,力求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留住“乡愁”和“乡情”,做到“凝固老的,注入新的”,创造一个有归属感的小区。深入挖掘红色工矿文化底蕴,在小区改造中融入红色工矿文化元素,重点结合红色工矿文化进行场景营造。一方面厚植江矿元素,保留风貌建筑,另一方面留住江矿记忆,把江矿生产或使用的飞机副油箱、小型进口插床、手动螺旋压力矿车轮轴装配专机等零部件雕塑小品用于小区美化,设置老照片墙展示江矿的发展历程。许多老工人在看到雕塑小品后称,想起了厂区大院生活,回忆起了年轻时候的样子。 二是厚植“德”文化。以巩文创卫为契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融入小区改造中,在小区内打造党建文化墙、文明创建文化墙、幸福文化墙等,增设百姓学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打造健身广场、百姓大舞台、老少乐广场等不同主题的功能场所。结合新时代文化实践活动,组建邻家嫂子、雷锋服务队、平安信息员、义务巡防队、物业维修等8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宣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成为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 三是厚植“家”文化。在小区改造中贯穿“家”文化,首创“安源红邻里之家”阵地,采取“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以社会企业为动力”的“六社联动”模式,推动“爱心食堂”“周末爱敲门”、银龄生日会等10多个公益项目,链接善款200多万元,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养老助餐(90岁及以上居民免费用餐,65-89岁居民5元/餐,65岁以下居民10元/餐)等暖心服务。推行新型志愿服务模式——时间银行,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后,可把对应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到时间银行,然后换取社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期间“退休不退岗、热心志愿显担当”等典型事迹不断涌现,比如银发先锋党员刘国森,主动担任“爱心食堂”的厨师志愿者,每天早上五点往返城南市场寻找新鲜又实惠的食材,累计服务时长1552小时,在时间银行可兑换价值7760元的商品或服务,但他从未兑换,而是说“我是党员,无偿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成立江西安源红社会企业有限公司、江西邻里之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等2家社会企业,所得盈利全部无偿反哺各类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更可持续,形成邻里相亲、守望互助的“家”文化氛围。 03 坚持建管并重,变“一时美”到“长久美” 维系改造成果一直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难点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因地制宜,做好全周期谋划,避免让改造后的小区“回到过去”。丹江街以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小区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发动小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美好家园。 一是注重多方联动。把党建贯穿小区管理全过程,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为成员的“五方融合”机制,对有物业的小区,有效增加业委会中党员比例,对未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成立以党员为核心的业委会,共同发力,实现“支部建在小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亮身份、当表率、树形象,直面群众开展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就在身边。截至目前,党员发动率、参与率均接近100%。 二是注重创新管理。物业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棚改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无物业小区,由社区牵头,成立业委会,引入社会企业物业公司,采用“社工+物业”运营模式。以江矿小区为例,引入江西邻里之家物业有限公司,为小区居民提供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维修等物业服务。采用“政府补贴一点、居民交一点、公益资源链接一点、社会企业赚一点”的方式弥补物业费的不足,维系小区物业管理可持续运行。采取“三步走阶梯式”转变居民固有思想,采取“先尝后买”的服务收费模式,渐进式推动物业收费工作,培养居民“有偿服务”观念,逐步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收费率,推动实现物业管理长效化,避免以往改造过程中的“一改了之”“后续无人”,做到“扶上马,送一段”。经过半年的运行,物业费交纳率由0提升到30%。针对中高端小区的老旧小区,以城南中央半岛小区为例,引进银湾物业,建立网格党支部引领、业委会监督、物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在社区、物业、业委会的三方协作下,小区管理呈现新面貌,一年内物业管理费交纳率从入驻前的20%提升到81%,业主满意率达91.2%。全街11个小区均已成立业主委员会实现全覆盖。 三是注重居民自治。建强小区业委会机构,建全小区规范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使小区各项自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并建立矛盾纠纷调处队伍,形成“大事协办、小事分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小区自治新格局。同时,构建社区党组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楼栋长、网格员、老党员、专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民意征集、定期协商、联动办理、监督反馈的机制,推动实现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己管”,实现共建的力量来自群众,共治的智慧出自群众,共享成果为了群众。 下一步,丹江街将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持续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纳入到区域发展规划中一体推进,直到最后一条老路、最后一栋老房、最后一片老区改造完毕,为萍乡市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贡献丹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