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动用一批“科技神器”,对辖区河道开展综合整治,让河道长治久清。 生态修复,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白源河是萍水河的一条支流,安源区段长约9千米,宽约12米,因为河道两边居民区集中,小区生活污水一旦汇入河道,河水就发黑发臭,曾经的白源河让周边住户苦不堪言。 针对白源河截污纳管系统不完善、水体质量不佳的情况,2018年8月,安源区启动白源河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采用“多层生物渐进式复合净化滤网”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活化装置、光催化装置、水生植物培养等科技治理措施,构建“微生物—水生植被”共生系统,组合成治理循环系统,打破河道地理环境制约,使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景观布置相得益彰,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项目采用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治理模式,全面构建完成水体生态系统。例如我们的光催化装置,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来修复大自然,太阳光照射在光催化网的表面,通过光催化的反应,来分解河道当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达到水质净化和目的。”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还使用生态浮岛和水生植物在河道沿岸合适地点构建植被系统,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含量,同时丰富完善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目前,设备已投入使用。 经过综合治理的白源河水流清清,水生植物生机盎然,两岸绿化整齐,成了一条当地居民喜爱的“景观河”。如今的白源河,再不是旧模样,原本浑浊的河水变得透亮,走在河边,明显有了一份河畅水清的舒适感。 科技助力,让污水“重返”自然 科技“加盟”高效治水,在安源,白源河只是其中之一。为实现全区水环境全面提升,安源区拟投资2.5亿元建设107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将居民生活污水通过管网集中汇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污水处理后排出,从而达到污水治理、防止水体污染的效果。 以前,萍水河的另一支流安源镇安源河由于遭受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双重打击”,一度面目全非。近两年来,该镇建立了一个污水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1500吨。项目采用以“森美思”纳米材料多功能高效生物载体与“森美思”纳米材料精度除磷药剂为核心的微动力“一体化”处理设备和以“森美思”复合纳米材料为核心的人工湿地相结合的高效组合处理工艺,保证水质达标排放。 经过“一体化”设备处理的污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相较于地表水,水质情况仍然不佳,人工湿地就像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让污水得以重返自然。高低落差的地形地貌,能让流经的水体自己“动”起来;堆砌的砂砾、大小不一的石头,能让水体在“软”与“硬”的碰撞中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氧分子;不同特性的水生植物,能自己吸附、消化尾水中的有机物……经过生态湿地的“进化”,这些尾水不仅能恢复地表水功能,水质还能提升到Ⅳ类或更高级别,与排入河道中的水“和谐”相融。 海绵登场,开启治水新模式 初夏时节,碧波粼粼。在五陂海绵小镇十里花溪,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居民在散步、聊天……这里已成为一个美丽的休闲观光场所。 作为全国首个海绵小镇,五陂镇水资源优势突出。因水而兴,是建设“海绵小镇”的新内涵。以水为脉,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与小镇设施自然衔接、融为一体,做好水文章,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满足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沿南坑河安源区段打造的十里花溪湿地公园,通过建设河道水利工程,新建一座坝,改造两座坝,达到海绵体系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对五陂河进行清污排淤工程,对河道垃圾全面清洁,大大改善了水体环境。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工程,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并对雨水进行净化,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起到弹性海绵作用。在枯水期蓄水,丰水期防洪,是“生态+防洪+旅游+产业+健康”综合发展的最好体现。 生态浮岛、石墨烯光催化技术、人工湿地、水体微生物活化系统、海绵元素……多种科技治水理念在各水域不断得到运用,加快河道水质提升,恢复水体生态系统,安源区水域生态环境正焕发出新生机。(李广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