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雨春意满,万里春耕备田忙。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一筐筐谷种已孕育出嫩芽,农田水面上拱形弯弯,农民正娴熟地整田基、撒谷种、搭“拱桥”、盖薄膜,密密麻麻的红色谷种从他们的手中轻盈地扬起、落下,仿佛在播种着新“希望”。 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湘东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为出发点,稳步推进早稻生产尤其是春耕备耕各项工作,为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好头、起好步。 抓技术抢农时,春耕尽显“科技范” “一年之计在于春,关键在于早。”排上镇种植大户高洪优介绍道:“我们在陂田村和桥头村承包了2000余亩农田种植水稻,每天请几十个工人撒谷种,现在已经播种了近1800亩。” 浸种、铺土、洒水、播种、覆土、装盘……走进湘东区水稻智能育秧中心,新鲜感和科技感扑面而来。工厂内,水稻育秧自动化“火力全开”,水稻精量播种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个秧盘被均匀填满,运至催芽室进行催芽,待秧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转入连栋智能大棚。 而不远处的大棚内又是另一番景象:平铺在地的育秧盘满眼新绿、青翠欲滴,嫩绿的新芽探出了头,整齐划一,像时刻备战的士兵,整装待发;自动喷灌、控温控湿等设备时刻等待“号令”。“我们保证大棚里的温度在20℃左右,湿度控制在30%至40%,这样最适合秧苗生长。”育秧中心负责人黄振波介绍道,“按这个温度和湿度设定,20天左右水稻秧苗即可下田,比人工育秧速度快了整整10天。”在育秧现场,黄振波算了一笔账:基地全年可满足8万余亩农田的插秧需求,按照每亩田需要25盘秧苗计算,可出秧200万余盘。“不再‘靠天吃饭’的感觉真好!”看着秧苗,黄振波的眼里漾出满满笑意。 抓创新高标准,沉睡土地“焕生机” 排上镇油菜种植基地里,金灿灿的花朵竞相绽放,流光溢彩。“今年我们创新推广‘稻稻油’轮作模式,试点面积200余亩,这种创新举措让土地不再有‘休眠期’,从此‘冬闲田’变‘四季田’。”湘东区排上镇制种能人、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总队萍乡市北兴众创科普兴农分队队长戴中华介绍,有了机械化育秧的助力,稻、油良种作物得以无缝衔接,这种新举措的实行,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秧好一半禾,田好谷满仓。沿着老关镇村道蜿蜒向前,一片广阔无垠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放眼望去,阡陌交通、田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呈现出清晰的模样。以全区唯一被纳入全市粮食生产合理布局“一张图”试点的乡镇为契机,老关镇加强整改、恢复图斑的后期管护,将耕地恢复后的地块纳入2024年粮食生产布局一张图,先行先试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管理,建立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制,设立总田长1名,一、二、三、四级田长若干名,分别由镇政府主要负责人,镇驻村班子成员,村书记、主任,各村驻片村干部及组长,承包人员担任各级田长,各级田长以确保本辖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质量为己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防止耕地抛荒撂荒,全力绘好“耕地一张图”。 春耕春种、备耕备种是农业生产的“重头戏”。据悉,目前湘东区全区早稻种植面积达2.93万亩,其中育秧插栽2.4万亩,直播0.53万亩。湘东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年为保障全区春耕备耕工作顺利进行,全力用好“三早五实一图”工作法:三早指早部署、早压担子、早落实;五实指做实保障农资供应、农技质量、农业基础、春耕效率、资金支持;一图指全力绘好“耕地一张图”,牢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周双萍 甘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