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江网/萍乡头条客户端讯 周莹报道:近日,萍乡首家水稻智能育秧中心在湘东区腊市镇开始投入使用。在全方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悉心照顾”下,小小的秧苗正在茁壮生长,告别了以往“靠天吃饭”的模式。 据介绍,湘东区水稻智能育秧中心当季可育秧3万亩,全年可满足10万亩农田用秧需求,智能化育秧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中育秧模式,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 ![]() “提速”春耕生产 水稻育秧实现智能化 走进湘东区水稻智能育秧中心,两台全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映入眼帘。覆盖底土、喷水、播种……只见工人们将提前浸泡好的种子有序投入流水生产线设备内,随着一道道自动化工序的完成,育秧盘很快就被填满。紧接着,工人们将其装车一盘盘整齐摆放到温室大棚里,等待其破土而出。 “最开始我们是小规模传统化育秧,一年最多只能育秧2万亩,在湘东区和腊市镇高位推动下,现在有两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和100亩的温室大棚,年育秧能力显著提升。”萍乡市常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振波说。 ![]() “温室大棚在温度高的时候会自动喷灌,光照不足的时候会自动打开卷帘。”黄振波告诉记者,传统育秧方式会受倒春寒等因素的影响,出芽率不会很好,而育秧中心可以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在手机上远程监测和控制温室大棚内的情况,能够自动调节肥料的用量,还可以智能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数据,能够做到水肥一体化全自动控制。 智能育秧中心集中育苗,不但节约了育秧成本,而且最大限度规避自然条件下播种育秧风险,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成活率,真正做到了全力以赴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传统需要35天左右的育秧时间,如今在智能育秧中心,只需育秧20天至25天,便可达到插秧标准进行机插,为湘东区甚至湖南等周边区域提供了高质量的育秧服务。 ![]() 走进温室大棚就能看到,第一批运往温室大棚内的秧苗,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精心“照料”下,已然呈现出一幅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的景象。据悉,今年4月将迎来第一批出苗高峰期,目前已有多个乡镇的种田大户预定秧苗。 “原先我们是人工种植,成本越来越高,种植人员很难请得到。现在直接购买育秧中心的秧苗,节省了我们很大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购买1000余亩秧苗的种田大户高洪优高兴地说。 “点亮”智慧农业 农机服务实现全程化 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在湘东区腊市镇农机存放中心,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机设备。“这是我们育秧中心去年新购入的农机设备,包括2台旋耕机、5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和1台无人机,总价值200万元左右,已享受购买农机补贴38万元。”黄振波高兴地对记者说。 “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地落实,激发了各地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实现了从简单耕种服务到耕、种、管、收……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托管的转型升级,为湘东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不仅方便了本地农户,还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湘东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和机械化股股长谭丽说。 在腊市镇腊市村,脱贫户刘冬明正忙着浸种。“我们这儿有近30个农民,都是当地人。每人每天工作后都能拿到100元至200元的工资。”一想到自己待在本镇就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改善生活,刘冬明高兴得合不拢嘴。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机械化作业已悄然成为农业主角。连日来,湘东区腊市镇各式智能农机整装待发,田野里处处可见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一幅幅人勤春早、生机盎然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湘东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将实现水稻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全过程实现机械化,以项目建设地点为核心,建立可看、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推动并加速湘东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智能农业的“湘东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