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即使进入学校学习后,在家庭生活的时间依旧占主要部分。原生家庭的教育会给一个人的一生都打上印记,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尤其如此。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良好的、温馨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在爱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是阳光的、积极的、充满爱的,心理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对来自外部的评价产生回应,孩子尤其如此。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经常受到父母鼓励、赞扬、夸奖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十足,性格活泼开朗,心理健康向上。 2.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以及教育方法极端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较高。中小学生处在性格和心理发展的形成时期,相对成人来说,心理更加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庭的不完整,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心生焦虑,容易自闭和不愿与人交流;而过分宠爱孩子或者总是用物质奖励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二、家庭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况。在子女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给予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父母应该与子女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使子女明确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同时,父母也应该对子女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避免他们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3.倾听子女的想法和意见:父母应该倾听子女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权利。在做出决定时,父母应该考虑子女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 4.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应该与子女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与子女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5.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分干涉:父母不应该过度保护或过分干涉子女的行为和决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应该鼓励子女尝试新事物并独立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