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田野,春暖花开,蚕豆花也毫不示弱。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就告知一定不能去触碰蚕豆花,更不能偷吃生的蚕豆,否则会得“蚕豆病”,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 从事检验工作后,每逢春季,总有几个“贪吃”的小孩会因为脸色蜡黄、尿液呈茶色前来检验。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蚕豆病”,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什么是“蚕豆病”? “蚕豆病”学名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对于缺少这种酶的孩子,就很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黄疸和溶血性贫血,蚕豆就成了致命的“毒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说“蚕豆病”重男轻女? G6PD酶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 只要母亲恰好这条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不管爸爸是不是G6PD酶缺乏,那么男宝宝就会患上“蚕豆病”,也就是说妈妈生的男宝宝有50%的概率是患病者,50%的概率是健康者。只有父母同时将各自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遗传给女宝宝才会患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蚕豆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前没有特殊治疗方法,只有进行有效预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蚕豆病”的发生。 首先做好孕妇和新生儿G6PD酶筛查,对可疑阳性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早期预防。 目前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已常规开展此项目,而且随着筛查的普及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蚕豆病”的发生率在明显减少。 患有“蚕豆病”的孩子禁止食用蚕豆。需要注意的是,蚕豆摄入有许多种途径,进食生熟、干鲜蚕豆及蚕豆制品,吸入蚕豆花粉均可诱发“蚕豆病”,食用蚕豆之后的母乳也可引起婴儿发病。除了蚕豆,还要避免食用其他富含氧化物质的食物和药物比如苦瓜、金银花、牛黄等,避免接触一些含有氧化物质的物品比如樟脑丸等。G6PD酶缺乏的患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要主动告诉医生病情,避免服用一些禁用药物。 患儿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等症状,面黄、苍白,同时小便呈酱油样或浓茶样时,有可能是“蚕豆病”发作,已经发生了严重溶血,需要及时就医,及时输血则是最重要的缓解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您和您的孩子已经做过G6PD酶筛查,正常的话,那就放心大胆地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春天第一豆”——蚕豆去亲密接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