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安源区政府 查看内容

安源区许世国:扶贫,就是要亲历亲为去做事情

2019-8-5 14:37|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凤凰网江西综合

摘要: 安源区高枧村第一书记许世国:扶贫,就是要亲力亲为去做事情高枧村是青山镇下辖的村之一,虽不是典型贫困村,但是村子经济薄弱,难发展,却是脱贫难以啃下的“硬骨头”。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乘着国家脱贫攻 ...

安源区高枧村第一书记许世国:扶贫,就是要亲力亲为去做事情

高枧村是青山镇下辖的村之一,虽不是典型贫困村,但是村子经济薄弱,难发展,却是脱贫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乘着国家脱贫攻坚的东风,在省、市、区三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高枧村第一书记许世国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村民们自身努力下,一年过去,高枧村发生了变化:一栋栋房屋正新,村子里的广场正在紧张建设中,干净整洁的村道,高挂的路灯,村旁树绿果香,远处青山如黛,村民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

村里来了新的第一书记

“生命就这么长,要拿最宝贵的时间做点有意义、有用的事。”

2018年5月,他带着对扶贫事业的责任,带着安源区民政局上下的叮嘱和期望,从安源区到高枧村,从一名机关干部变成了一名基层干部。俗话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伟大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理应为梦想、为荣光、为国家而战。他说,十多年来,一直在民政局系统工作,日常工作也多与低保户、贫困户、老百姓打交道,为他们解决实际难题。所以到高枧村是做对口的工作,是一件对的事,是一个对的选择,但是任第一书记又是不一样的,“工作角色转变,工作内容更丰富了,更具有挑战性!”他说,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家国情怀刻进自己的生命年轮,人生才最充实和无悔。他,就是安源区民政局许世国,同时也是高枧村驻村第一书记。

许世国在网上整理的资料打印稿(部分)

身份的转变,工作内容的变化,面对的人、事、物的不同,对于许世国而言,无疑是挑战。然而,相对于认真、较真的许世国而言,这又不是难事儿。恰逢那一年的“五一节”假期,许世国将自己关在家中,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如何当好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适合村集体投资的项目有那些?’‘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然后打印出来,一个一个地研究。”在许世国看来,勤奋可以弥补经验上的欠缺。

2018年5月2日,许世国到高枧村驻村的第一天。一进村子,他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村支书和村长一起去走访村民。从五保户到贫困户,再到一般村民。就这样,许世国仅花了三天的时间,白天走访,晚上总结,快速掌握了高枧村情况。

高枧村,地处安源区青山镇西北面,东邻上栗县福田镇双源村,南邻下柳源村,西靠湘东镇裕升村,北接温盘村。全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0亩,林地面积2850亩,可以说是典型的山多地少之地。同时,高枧村也是青山镇三个以山岭居多的村之一(注:其余两个村为温盘村、源头村)。开车不方便,许世国便步行前往。山间小路难行,许世国的脚磨破了,也没有停下来,坚持挨家挨户走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知道了贫困户的贫困根源。

“青山镇最落后的村”“没有项目”“村集体经营收入为零”……面对高枧村的现状,许世国的心情既无奈,又兴奋。在许世国看来,没有项目没有收入,也许是最好的结果,“就像人们说的,人在最低谷时,往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我们从零开始发展,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看见成绩的。”许世国这样说。从了解村子里每一户人家的情况到基础设施建设,从为村民办事到引进项目、产业,许世国用心付出,真心与村民们相交、相处,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同。“他来了,这里确实改变了很多。他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安源区青山镇宣传办主任王春燕介绍说,许世国并不是高枧村的第一位驻村书记,但是却是目前为止最深的村民们心的第一书记,“之前的几任第一书记,都因为种种原因,不被大家认可,工作开展吃力。”

许世国和村民刘新站及其母亲钟少春

“许书记蛮好,是个好官(第一书记)。”高枧村村民刘新站连连说道。

一张用心绘制的地图

得人心,与许世国的努力和认真分不开。

初到高枧村的许世国,一门心思扑在这里。从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着入户,走遍全村的每个角落,了解高枧村,到后来的每天自己独自行走。许世国将高枧村来来回回走了千百遍,但是仍旧觉得不够。“许书记一来到村子里,就手绘了一张村里的地图呢。”王春燕说。

许世国手绘高枧村贫困户情况路线图

直线、折线、弧线、实线、虚线……许世国在那张洁白的A4纸上,认真地画着。邓华友、彭连昌、刘新站、刘俊昌、李志清……从这张简单却又工整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枧村全部30户贫困户的所在处和周边环境。刘新站的家,靠近池塘;邓华友的家在路旁;刘俊姚和刘良伟两家挨得近,都靠近高枧小学……这一张地图,是许世国经过近2个月的走访和绘制而成的,在地图底部,我们看见一行清晰地字——2018年6月28日绘制。“最开始,是为了记忆,记住每一户贫苦户。”许世国搓了搓手继续说道,“这是很小的事。”有了这张扶贫地图后,高枧村两委班子再也不用担心会一时遗忘某户贫困户,也能在“准”、“实”和“快”上做得更细、更好。

目前,高枧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04人,占全村人口的4.12%。高枧村并不算典型的贫困村,但是却是青山镇经济基础最薄弱的村之一。为了帮助高枧村贫困户实现脱贫,提高高枧村村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许世国积极到安源区、青山镇各级部门和相关部门联系,探寻适合高枧村发展的项目。如今,他们有光伏发电、桃里冲道路白改黑项目、村级公墓项目、绿化苗木等。

而今,许世国们已经不再需要这张地图了,因为他们已经将每一户贫困户,乃至每一户村民的住址、家庭情况都印在了脑海中,了然于心。许世国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有多少个夜晚,趴在书桌前,伏案作画了。即使这样,我想,这张地图对于他而言,意义仍旧重大,因为它一度是驻村帮扶工作的“作战图”,如今被整齐地夹在一摞重要文件中。我们也看见了他行走在村子里每一个角落的身影和洒下过的汗水,还有他拿着笔和尺子认真作图的样子。

高枧村有了大变化

如今,走进高枧村,每隔几步便可以看到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墙画,村规明约、廉政漫画,不仅扮靓了乡村,也点燃了乡村文明。而在绿树掩映中,有一间茶室,是当地村民每天不来报个道就睡不着的地方——新时代友邻茶社。在这里,村民们喝茶、聊天、下棋,甚至调节邻里纠纷、学习时政热点,如今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干群的关系增进了。

然而起初,高枧村村民们并不抱希望,不认为许世国的力量,能改善贫困户生活状况,能改变村子的落后现状,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但事实上,村子在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村子的命运也正被改写着。

起初,进入高枧村一看,各种落后的状况映入眼帘,许世国傻了眼,外来的人也纷纷逃离。村民们吃完晚饭后,基本没事可做,要么看电视,要么打麻将,再或者就是早早熄灯睡觉。“村道有部分未进行硬底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生泥,回到家就是洗洗刷刷。”“村道没有路灯,晚上村子一片漆黑。”……许世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急在心里。

村民刘新站家的新房子

刘新站是高枧村的深度贫困户。一双儿女尚小,刘新站和妻子都患病。过去,一家四口住在一栋一层的尚未完全完工的平房中,四面墙壁和屋顶皆是水泥。由于屋顶没有完全封住,夏天蚊虫、冬天漏风,下雨时更是家中雨水飘飘。为了刘新站一家能有一个良好的居住条件,许世国可没少下功夫。从企业爱心捐款,到房屋建设需要用的瓷砖、墙砖、水泥等,许世国一一落实。“我们是过年前搬进新家的,过了个好年,要感谢许书记、感谢村里的领导,感谢他们啊!”刘新站略显费力地说,但是一字一句,却比他说的任何一句话都要清楚。

建房对于刘新站来说是最迫切的,已经解决,但眼下一家人的收入从何而来,一直是造成他们贫困的阻力。而要让贫困户脱贫,必须让他们学会“造血”。对此,许世国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刘新站外出务工比较困难,但是他会干农活啊。”想到这里,许世国的心结也打开了许多。他联系爱心企业购买鸡苗、饲料、细米,让刘新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养鸡。仅去年,刘新站一家就凭养鸡,创收了一万多元,“今年又养了100只,他们还帮我卖鸡呢。”说到这,刘新站的话匣子也渐渐打开了。

刘新站说,过去,两个孩子的学杂费是家里的一项大开销,也是全家人发愁的事情。许世国到了高枧村之后,紧抓教育扶贫,为刘新站的女儿申请到了“雨露计划”资金,“我们村有20个小孩在读书,其中3个中学生、4个高中生,每一年的住宿费和学费补贴,如何补、补多少等问题,都是要做好的大事。”

其实,高枧村建设城市公墓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找到适合村子长久发展的项目,许世国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探索、探讨。

俗语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地多,长久以来是阻碍高枧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却也是成就高枧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许世国利用高枧村山地优势,向安源区民政部门申请公墓山建设。经过许世国和高枧村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将以高枧村7组龙坡里山领地理优越位置为中心,建设公益性生态性公墓。设计总占地面积500亩,一期工程规划建设墓穴5000处。项目建该项目成后,预计可提供墓葬13-15万穴,将能够满足萍乡市未来五十年左右的丧葬墓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高枧村公墓山的建设,对安源区农村地区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绿色殡葬改革、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具有积极意义。高枧村的山地,正逐步变生态“金山”,推动着高枧村的变化。

高枧村的每一个角落,都见证过许世国忙碌的身影,也留下了他宽厚的脚印。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村民们总是竖起大拇指,而他只是笑着说“我只是做了第一书记应该做的事”。许世国已经绘好了高枧村下一步发展蓝图。高枧村已入选2019年新农村建设点连片建设项目,并获得了响应的资金支持。按照许世国的规划,高枧村正以桃李冲友邻茶社为中心,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种植、餐饮住宿等休闲综合体。

今年3月2日,安源区委副书记、区长康峰到青山镇高枧村督导脱贫攻坚和美丽村庄建设工作。在高枧村,康峰听取了村里扶贫工作基本情况,查看了美丽示范精品村庄建设规划图,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康峰对高枧村美丽村庄建设提出要求并也表示了肯定。

罗汉松

罗汉松

站在萍乡友邻盆景种养专业合作社前,其负责人朱迪如介绍着许世国的蓝图。目之所及,各种造型罗汉松正旺盛生长,“美丽乡村项目的打造,对于我们来说,是福利。”朱迪如一点一滴地诉说着许世国来到高枧村之后的付出,“许书记是一个务实、有想法的人,来我们这里后做了很多事情,村子里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都很感谢他!”

“扶贫,就是凡事要亲力亲为”

“我觉得,扶贫不仅是把政策落实好,还要亲力亲为去做事情。”这是许世国常说的一句话,而他也始终践行自己说的话。

高枧村正新建的广场现址

时间回到去年5月19日,许世国初到高枧村。由于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当时的高枧村两个接水点已无水可用。眼看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将难以保障,许世国顾不得炎热,就和高枧村党支部书记高喜欢投入考察合适地方打水井一事。然而,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这时,许世国想到毗邻的温盘村,其地理距离离高枧村近,方便引水。就这样,许世国和村两委班子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温盘村。经过一番寻找,他们选定了在温盘村打井地点。许世国又开车去市场,购买打井设备。

5月20日,许世国带领施工人员,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连续施工作业8个多小时,钻井、接水管,成功将温盘村的水引入高枧村,解决了村民们用水问题。“他的衣服都湿了,手臂也被太阳晒得通红,但他没有喊过一声辛苦。”王春燕说道。

当水从水管喷涌而出的那一刻,他用双水捧起一掬清水,“来水啦!有水啦!”年近40岁的许世国高兴得像个孩子,那一句“来水啦”响彻了整个山头,传到了高枧村。村民们欢呼、雀跃。许世国介绍说,引水井每小时可抽水8吨,每天可抽水192吨,水塔可储水150吨,如水量充足的话,可确保村民用水。

与许世国一样奔波的还有他那辆买回来头4年,仅跑了不到5万公里的车。但是到高枧村仅一年时间,里程就已经超过8万公里,“一年跑了2.7万公里。”许世国说,四个车轮胎也换了一次。“我们去医院,都是许书记开车送我们过去,然后挂号、看病、报销那些事,都是他在跑的。”刘新站说。

今年5月的一天,高枧村贫困五保户李志清的侄子打电话给许世国,说李志清摔倒,一头栽进了池塘。许世国二话不说,赶到李志清家,将老人送到安源区人民医院。从挂号、检查到办理入住,时间已经接近下午1点。许世国安顿好李志清,又赶回村里开始处理其他工作,“老人就好像我自己的婆婆。”在许世国看来,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李志清与自己的婆婆是同年生,仅相差2天。

“知道我的发展意愿之后,是许书记亲自帮助我家建鸡舍围栏。我们全家都表示非常感谢,将永远记住他对我们家的帮助!”高枧村贫困户李玉辉激动地说。

高枧村长远发展,一定是依托产业。这一点,许世国深信。高枧村的地形和土壤,与吉安市遂川县相似,“我们可以种茶树,发展茶产业。”5月,许世国和高枧村村两委班子一道前往遂川县交流、考察,认真了解茶叶的生长、种植和制作等情况,“闲置土地种茶树,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带来生态效益。事做好了,这算是为高枧村老百姓也为高枧村做的一件好事吧。”

许世国说,在高枧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让村里的贫困群众和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始终是新建最牵挂的事情,今年萍乡市两会聚焦脱贫攻坚,对我们基层脱贫攻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担当责任,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高枧村每一位群众都过得更加幸福。”

从村头走到村尾,绕高枧村一圈,“许书记,枇杷熟了,摘一挂呀。”金黄的枇杷点缀着这个正泛绿的村庄。许世国说,相信,高枧村的未来一定很美好。而我们也好像看见了高枧村的山坡上,茶树正茂盛,茶油流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