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实施了一例房颤微创介入手术——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为患者解决了一个危及生命的“心病”,最大限度的根治房颤且大大降低长期抗凝治疗的高出血风险。 65岁的刘阿姨(化名),一年多以来经常伴有全身疼痛、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症状的反复发作影响了刘阿姨的日常生活,为彻底解除隐患,刘阿姨的家属经多方打听,找到市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廖英坚主任团队寻求治疗。 完善检查被确诊为持续性房颤,同时伴有心衰、高血压三级。患者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5分,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2分,具有高血栓栓塞风险及较高的出血风险。经市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充分评估讨论后确定,刘阿姨适合行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 在与刘阿姨及家属积极沟通后,同意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中,廖英坚主任医师、周敏副主任医师通过股静脉穿刺后为刘阿姨进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结束后通过导管介入方法推送封堵器到达左心耳目标位置,一次释放成功,检查左心耳封堵后无残余分流。在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下,3.5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目前刘阿姨已康复出院。 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优势,一次手术,两项治疗,节约时间,提高治疗效率,让患者达到缓解症状与预防卒中双重获益,这标志着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综合治疗心房颤动策略和技术方面又上了一层楼,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得到患者认可,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有两个危害,一是左右心房相继变大,形成房颤心肌病,最后导致心衰;二是容易导致栓塞,尤其是脑栓塞。 什么是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 众所周知,目前治疗房颤多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能够使大部分患者恢复并维持正常心率,避免进展为心衰。但是即使通过射频消融等各种手段将其转换成窦性心律,仍建议这部分病人长期口服抗凝药,如果不抗凝,中风的风险为正常人的五倍,但抗凝又可能会导致出血且病人还会有复发的风险。 针对一部分栓塞风险高的病人,但是病人又存在有抗凝药禁忌的情况下,如何在解决房颤的同时又预防栓塞的发生?一站式手术应运而生,通过导管消融将其转成窦性心律,解决或减少病人心衰发生,另外通过左心耳封堵术,代替终身口服抗凝药来进一步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 该手术减少了房颤患者多次治疗的痛苦,减轻患者对二次手术的恐惧,降低了卒中致残或致死的风险,消除了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可以说是广大房颤患者的福音。 科室介绍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是南昌大学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宜春医学院、九江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基地,设有专科床位50张,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床位6张((CCU),是市内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独立设置重症病房的科室。科室拥有高级职称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名,日常开设心内科高血压及冠心病门诊,拥有心功能室1间,配备先进的十二导心电图、美国进口动态心电系统、动态血压系统、食道调搏仪、Dragon呼吸机、有创压力监测、美国GE公司最新型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先进诊疗设备。目前科室已常规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血管内超声(IVUS)+支架植入术、慢性闭塞病变(OCT)介入治疗; 临时及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常规开心律失常(室上速、室速、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高难度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 专家介绍 廖英坚,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主任,江西省医学会内科学会青年委员,江西介入心脏病学会冠脉介入组委员。先后在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厦门大学心血管病医院、江西省心血管医院进修。 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及危重症诊治及抢救,具有冠脉介入诊治资质,擅长开展冠脉介入及急诊冠脉介入诊治。 坐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坐诊地点:门诊大楼205诊室 周敏,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江西省医学会首届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心脏瓣膜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萍乡市中医药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培训进修,并取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和器械植入资质。 擅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频发房早和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术和永久起搏器置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