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南坑镇 查看内容

【江西是个好地方】美丽乡村系列展播③:窑下村

2024-5-25 10:09|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你眼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是热闹的,是朴实的,是七彩的,是宜居的……乡村正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勤劳的人民在美丽乡村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此,特推 ...

编者按:你眼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是热闹的,是朴实的,是七彩的,是宜居的……乡村正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勤劳的人民在美丽乡村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此,特推出美丽乡村系列展播专题,带你走进南坑镇的美丽乡村,一起领略乡村魅力!

窑下村

窑下村得名于南坑窑,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历史悠久。1950年,窑下村属萍乡县安源区遥进乡;1956年,属安源区南坑乡;1958年,为南坑公社遥进大队;1961年,为萍乡市麻山区遥进公社遥进大队;1966年,为南坑公社遥进大队;1971年,为芦溪区南坑公社遥进大队;1984年,改制为南坑乡窑下村;1993年,为南坑镇窑下村;1997年,为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

窑下村地处芦溪县南坑镇东部,东连明月湖,西连老鹰谷,自南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从S225公路南坑五拱桥转S311公路(南坑至张佳坊段)东去5公里,距芦溪县城、萍乡城区、武功山景区和萍莲高速路口(源头)车程均不到半小时,交通便利,S311省道穿村而过。2022年,辖区面积7.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余亩,山林面积10000余亩。窑下村文化底蕴深厚,千年古窑遗址分布南坑河两岸,素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之说,境内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南邻老鹰谷,东靠明月湖,羲之河穿村而过,巍峨峡谷傍村而立,山水相映,自成佳趣。

2022年,窑下村记录村级有14个村民小组,309户1102人,其中:常住人口580人,流动人口522人。居住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族少数民族等区域人口。

特色地情: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胡启初同志于1976年出生在我们窑下村。他13岁因病高位截瘫,但是并没有放弃,一面坚持与病魔斗争,一面坚持文学创作、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残障学生提供志愿服务2.万人次,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是萍乡“守望之家”创始人,萍乡市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原会长,被誉为“中国保尔”“江西雷锋哥”。

窑下村古窑文化底蕴深厚,千年古窑文化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素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之说。1984年古窑址被评为萍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南坑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南坑窑遗址以窑下村为中心,沿着南坑河两岸分布,考古调查窑业遗址18处,总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通过科学分析发现南坑窑是宋元时期江西地区与湘江流域青白瓷、青釉瓷生产的重要地点,兼具景德镇青白瓷与龙泉窑青瓷技术工艺,于南宋至元代集中生产、清代再度繁盛的窑场,对于了解宋元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工艺传播、湘赣地区瓷业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古窑文化研学中心:2021年以来,窑下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青山绿水自然景观、千年古窑文化和红色启初志愿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了窑文化研学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共有两层,一楼包括古窑文化展示馆和启初事迹陈列馆。古窑文化展示馆介绍了窑下村南坑窑的历史脉络、制作工艺和有窑址情况,馆内陈列有当地出土的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青白瓷、青釉瓷、青花瓷等器皿和瓷片,莹润如玉,薄似蝉翼,可供学生近距离参观、互动体验;启初事迹陈列馆内不仅对胡启初先生和杜鹃花小屋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还有相关影视资料可以教育学习。二楼为陶艺DIY体验馆,共有三间研学教室,分别为拉胚、灌浆、上釉教学,馆内提供制陶衣服和相关设备器械,有专业教师团队负责理论知识授课和实践操作。课程安排为一天,分为半天室内、半天室外,户外课程主要场所位于大江背和羲之河畔,研学内容包括农耕采摘、陶古挖掘、户外素拓和绘画写生等,通过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分批分区域开展研学旅行实践,累计可同时承接500-600名中小学生在此开展研学教育活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