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和农村、农业打交道。他曾历任小学代课教师、农技站长、乡党委书记、区农业局局长等。退休后,他回到老关镇二鲤村,又继续带领乡亲们发展农林产业,并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和建校修路等公益事业奉献余热,时刻冲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他是袁接胜。 科技兴农助振兴 2007年8月,年逾六旬的袁接胜退休了。回乡后,当他看到大多数村民守着为数不多的承包地无所事事,以打扑克玩麻将度日,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时,袁接胜决心发挥自己的农业优势,引导帮助青年农民科技致富。 “搞农业,很多人是想搞,而不敢搞。”谈及到农业建设,袁接胜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从前期的种植再到后期的售卖,诸多风险因素如大山般横挡在前,致使多数村民们望而却步。种什么?怎么种?会亏本吗?能不能赚钱?一股脑的问题使得村民们无法迈出第一步。 “我是学农业的,又是搞农业的,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我成功了,他们就有信心了。”于是,袁接胜毅然当起了“排头兵”,带头以身示范。在经过市场调研后,他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集资购入造林苗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之后又紧跟国家脚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灵活地种植了多个类型。村民们在家门口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于是纷纷跟着干。有的育花木,有的栽果树,有的搞养殖(养猪、养鱼、养鸡鸭),也有的租田种粮,规模由小到大,收入由少到多,几年下来,逐步形成了多家有一定规模,较好效益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如龙发养殖、恒通渔业、甜倩葡萄等,以及张永红、张献文等种粮大户。 “袁接胜同志专业水平过硬,一直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种植,乡亲们的钱包慢慢地鼓起来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江家组的小组长江启军感动地说。 情系百姓惠民生 回村后的袁接胜对于村上的工作,本着“帮忙不添乱,补台不拆台”的原则。他经常动员群众协助村组做好各项力所能及的工作。修路、建校、建村部、建老年活动中心,出面协调上下关系,争取多方支持,发动并带头捐款,都有袁接胜忙碌的身影。 在江家冲新农村建设中,袁接胜担任理事长。经过一年建设,两年完善,江家组全面完成了“七改三普及”工作,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家家通光纤网,90%的农户建立了新房,其中五分之二是别墅,还投资20多万元对村内一口水塘进行了全面清淤、四周衬砌、两面围栏,让村民用上了干净水,实现山村巨变。 登高来到二鲤村公墓,视野开阔,挺拔的山姿、翠绿的松柏,一切风景尽收眼底。复行数十步,便能看见墓地中留置的奇石与新建的休息亭。然而这样完备的公墓在建设之初却也遭遇着连续五次的选址失败,由于村民们的意见不统一,抱有抵触心理,公墓建设进展得十分艰难,甚至为此产生过多次口角之争,陷入僵持。 “是袁接胜同志主动站了出来,接过了这个重担,要是没有他的支持和帮助,这件事真的很难办!”原村支书丁继红在提及此事时仍然热泪盈眶。于是,经过多次会议,多次上门谈心,袁接胜不负众望做通工作,最终完美解决,按期完成。 “我很乐意能为村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党和政府的政策准确下达,将村民的心声及时上传。就像现在一样。只要干得动,我义不容辞。”袁接胜说,党和人民的需要是他存在的最大价值,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