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在基层”办成精品栏目 区委书记、区长 杨博 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所在,是工作实施的最前端。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是实干者的“舞台”,是锤炼作风的“战场”,更是密切干群感情的“熔炉”。 “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实践证明越是优秀的干部,越要到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基层,才更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到基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增益其所不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能力是磨练出来的。今年是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决胜之年,湘东干部更要扎根基层,带着感情,怀着责任,讲百姓话、说百姓事、串百姓门、办百姓事、结百姓亲,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为基层做实事、办好事。 希望区委宣传部、区广播电视台将这个栏目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希望新闻战线同志广接地气,用眼观察、用心倾听、用笔记录、用镜头展现,深入反映干部干在当地、学在当地、用在当地的实 情和风采,展示干群一家亲的感人场景。以此激发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进一步俯下身子抓落实,进一步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搅动发展“满池活水”,用自己的“实干指数”提升湘东的“幸福指数”,用“奉献指数”提高群众的“满意指数”,为实施“五大战略”、建设赣西新门户而不懈努力! 今天, 小湘带大家去探访一位 在医保工作岗位上工作12年的“老将”李祝萍, 去看看他是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 用满腔热血诠释着“医者仁心”的这份初心~ 8月6日,一大早,冒着37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李祝萍和同事们前往老关镇的卫生院和渡口村卫生室稽查医保服务工作。 “无论暑热、严寒,下乡稽查医保服务都是常态”,李祝萍说。作为湘东区医保局基金监管股股长,李祝萍的工作职责是对全区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的医保服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一份份病例翻过去,一间间病房查过去……这一天,在老关镇中心卫生院有40余个住院患者,李祝萍不断向陪同的医护人员提出疑问。目前,湘东区有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定点零售药店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150余个,每个月对每个定点机构都要现场稽查一次,这意味着李祝萍和同事们几乎天天都要下乡。 从2007年3月,由湘东区中医院调到区农医管理中心,再到现在的区医保局,李祝萍在医保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12个年头。 12年来,他眼瞅着湘东全年的医保就医人次从当初的1.2万人次,到现在的8万余人次;经审核结算的医保基金从全年不足1000万,到现在的近3个亿,基金支出翻了近30番之多。更有门诊统筹补偿、门诊慢性病补偿、费用即时即报、异地就医结算、重大疾病免费救治、重大疾病专项救治、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及特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等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出台,让李祝萍见证了我国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和保障水平飞跃式的提高和完善。 医保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李祝萍和同事们工作变得压力越来越大和日益忙碌。医保服务稽查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虚开处方和药品、门诊病人纳入住院补偿、小病大养、挂床住院及检查项目与病情无关……对这些问题的稽查,都是需要长时期的岗位练兵才能应对下来,但在工作经验丰富的李祝萍眼里,它们都无所遁形。这些年,经他和同事稽查扣回医保基金达到1000多万元。 “对于这份病案存在无指征使用血塞通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的问题,一定要即时整改到位”,挑出一份患者病例,李祝萍向老关镇卫生院负责人周文高提出整改意见。为什么要医保稽查?不单纯是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问题,更不是为了省钱,首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百姓健康。 李祝萍回忆,以前下乡,总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厌烦:住院报销的比例更高,医保稽查却说应该门诊治疗;药品越贵不是作用越好么,医保稽查却说不在报销范围内……医院、病人,无论哪一方对医保稽查人员都不满意。 刚到医保局工作不久,李祝萍在稽查白竺乡一份报销票据时,查处到一个患者涉及金额数百元的药品费不在报销范围内。数百元的资金对医保基金来说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却是“大”数字。后来患者的家属,一个贫困家庭的老人找到李祝萍,“噗通”一声,径直跪到在他面前,求他破例报销票据。 面对这位年事已高的困难村民,李祝萍声称自己当时就懵了,一辈子都忘不了。就在那一刹那间,李祝萍甚至怀疑起自己,这种坚持到底值不值得?扶起老人,他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钱来补齐了药费单上的发生费用。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救命钱,只有把关严,医保基金才会安全,百姓享受政策也就公平”。这件事深深地刺疼了李祝萍,但并没有影响他的底线,反倒促使了他开始寻找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 “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才是医保工作的宗旨”。采访过程中,李祝萍屡次跟记者提到,医保稽查最主要的就是督促医院用最便宜、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看病,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好国家医保的利好政策,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有些小病通过门诊治疗,时间短、费用花费少,如果采取住院治疗的话,尽管报销比例高,但总体算下来医疗费用就高出许多,患者自身负担的费用也相应增多,实质是加重百姓负担;在治好病的前提下,用药越少越好,昂贵药品也不见得疗效就好,用药治疗也有副作用,产生的赖药后果有害身体健康……下乡稽查,李祝萍和同事们不仅是帮助定点医疗机构查出问题、纠正问题,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医保政策宣传和培训,促使医保服务走向规范。 所幸的是,李祝萍和同事们不懈坚持的理念最终也慢慢地得到了医疗机构的认同。从过去的不当一回事,到现在的主动接受、配合整改,周文高由衷地感觉到这种稽查不是烦扰而是指导和帮助。“没有这种指导,大部分的医疗机构还会处于无序状态,那是很不利于医院发展的”,周文高说。 “医保人员的工作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事,甚至可能兢兢业业做几十年,别人都看不出你有什么成就,但却是个良心事”。在医保的岗位上做久了,李祝萍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识:从表面上看,医保带来的实惠好像就是患者医药费报销一笔的数字,但往深层次看,更有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终日奔波在医保稽查的路上,李祝萍感觉有些累,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转岗的事,因为“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做”,要真是换了岗位,自己还不放心呢。李祝萍说,希望在国家利好的政策之下,医生和患者都形成规范就医、合理治疗的观念。 “人总是有一份坚持,看到患者用最少的钱,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就感觉欣慰”。从医务工作岗位走到医保稽查上来,李祝萍一直都还是捧着自己“医者仁心”的这份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