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龚婷 临水而建的南正街,曾经是商贾云集的萍乡商贸中心,是几代萍乡人共同的“商贸记忆”。在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繁荣,及至一度冷清、衰落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造工程,又将这条“最萍乡”的老街呈现在萍乡人的面前。 自萍乡开埠以来,南正街便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因临萍水河而建,在20世纪初株萍铁路建成之前,各地的货物经萍水河水运而来,大量人流和物流在南正街汇聚。1905年,株萍铁路全线开通,便利的交通,煤矿开采带来的密集人流,更吸引了来自湖南、浙江、福建,本省丰城、樟树等省内外的商人。一时间,各地商人和各色货品如潮般进驻南正街。 极盛时,这条长800米、宽约6米的街道上有数百间店铺。生活日用、文具、药材、服装鞋帽、布匹、粮油餐饮以及各类服务业,应有尽有。这条繁华的街道培育出了一大批萍乡本土店铺名号,清末民初有记载的主要商号就有:元康、德丰厚、正兴、惠丰祥等南货店;九芝堂、傅成记、春和生等中药店;寿春和、何广发、胡记、黄记等布店;耀华、绿叶等百货店;豫乐春、邓记等桌碗租赁店。文明斋、锦福斋、王树柏等油鞋店;杨胡子米面等餐饮店;马记、聚兴堂等书纸店;此外,还有染布坊、刻字店、五金作坊、金银店、钟表店、照相馆、刺绣店、糖果店、煤汽灯行等其他行业店铺。这些商铺,不少成为百年老字号,如杨胡子米面,至今仍在经营。 自1956年手工业、工商业公私合营后,商家们被几家国营单位接纳。整个萍乡城,只有百货公司、粮油公司、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杂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等为数不多的门市营业,大多数门面都已关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一度冷清的南正街。那些关闭了十几年的店面,又渐次打开,商户们重新拿起算盘、铁秤、木尺,尝试着经营从外地贩来的各种商品,且生意日益兴隆。那些没有门面的人,也纷纷在义井坊到南门桥段的街道两旁摆摊设点。经营的人越来越多,前来购物的人也熙熙攘攘。除了城内的居民,还有来自各县区、乡镇甚至周边县市的人,聚集在这条不算宽阔的街上,挑选着衣服鞋帽、布匹、钟表、日用杂货等商品。整个街市每天都人头攒动,大喇叭里播放着港台流行歌曲,繁荣热闹的场面不亚于香港,于是这一地段有了一个新的称号——“香港街”。 “香港街”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它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短短几年间,造就了一大批万元户、十万元户。萍乡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从“香港街”掘到第一桶金后,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萍乡商城建成,商贩们纷纷搬入商城,由摊贩变成了有固定门面的店老板,“香港街”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造工程,让古老的南正街再一次成为全城关注的焦点。斥资22.5亿元,打造萍乡美食新地标、文旅商业新标杆。一个商业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街区,又将聚集起文旅零售、时尚精品、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等业态,让这条有着百余年商贸史的老街重新唤起人们的“萍乡记忆”,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同时还将打造“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激发城市活力。 “南正街,最萍乡”,这条百年老街将被赋予新生活、新功能,在这里,历史、文化与传统将从一种形式变为一种情怀与精神,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与现代的商业文明中。 重新归来的南正街,将萍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方特色和现代商业有机融合,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购物、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名街,同时有望成为赣西旅游中转站,连同安源、武功山、杨岐山等景区,成为游客了解萍乡、感受萍乡历史文化的一个休闲旅游景点。这里将成为一条历史文化与文旅商贸相结合的特色街,成为萍乡美食新地标、精致慢生活与都市夜生活的新标本。除了音乐餐厅、甜品店、酒吧、茶馆等大中型店铺,东桥面饼、北桥凉粉、花蝴蝶等“最萍乡”的特色美食,届时都可以在南正街品尝到。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地道的杨胡子米面、驴打滚、麦芽糖、艾米果……让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唤醒美好回忆。节假日,可以感受萍乡传统民俗文化,逛逛热闹的庙会,欣赏喜庆的舞龙、舞狮表演,观赏皮影戏和剪纸等萍乡民间艺术。平日里,可以休闲购物,还可与三五好友相约,在古色古香的茶楼品茗闲聊,欣赏窗外萍水河两岸的美景。夜晚,可以在咖啡厅、酒吧、音乐餐厅或KTV里,与朋友一起休闲欢聚…… 一条全新的南正街,一张新的萍乡商业名片,恰如十里春风,盛装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