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坚持以“绣花”功夫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努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丹江路径。 聚焦阵地建设 在资源整合上做“加法” 丹江街以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个精品实践站、“X”个特色实践站的“1+3+X”体系为目标,重点加强丹江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联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站合一)、城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江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丹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个示范点建设,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努力实现阵地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江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突出敬老助老主题,将文明实践站与安源红邻里之家紧密结合;丹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突出家风家训及农耕民俗文化主题;联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突出脱贫攻坚主题,让文明实践站成为脱贫加油站。同时,全面摸排全街各类现有资源,注重盘活各类闲置资源,整合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站、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打造“党建+文明实践”综合体,实现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聚壮大,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倡导文明新风 在移风易俗上做“减法” 在移风易俗上持续发力,在提升村民综合素质、转变村民生活方式等方面抓细抓小抓实,推动文明新风吹遍乡野。红白喜事不再讲排场摆阔气了,群众的“人情担子”轻了,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现象少了……清朗新风、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丹江街出台移风易俗工作方案,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民理事会”,明确红白事办理流程,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通过宣传栏、宣传车、文化墙、悬挂条幅等宣传形式,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既讲大道理、也讲小道理,既算道义账、又算经济账,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丰富群众生活 在实践活动上做“乘法” 近年来,丹江街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民生实事等中心工作同频开展、一体推进,通过收集群众需求、根据需求提供服务的方式,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指挥棒”,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功能配套,力求提供更加全面、细致、贴心的服务。各所、站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传授什么”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贴近实际、资源整合、务实高效的活动方式,重点围绕普法、乡村振兴、医疗保健和各项惠民政策的宣传宣讲等内容,精准制定“菜单式”计划,列出“授课单”,边探索、边实践、边提升,为居民们送上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大餐。 纾解急难愁盼 在基层治理上做“除法” 积极倡导以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动员全街干群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凝聚群众合力上下功夫。丹江街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有热忱、有能力、有威望的群众拉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成立“居民互促会”,组织开展人居环境“看、评、议”行动,评选出“最美庭院”140户,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迈向新台阶。组建由村(社区)两委、网格员、社区党员和居民骨干构成的矛盾调解队,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建立邻里友好型社区”为宗旨,以“小问题不出网格、大问题不出社区”为原则,全面落实“四项排查”工作机制,对居民纠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及时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化解在网格、消化在社区、杜绝在基层。 另一方面在服务“一老一小”上下功夫。该街聚焦“一老一小”两个群体,整合阵地、人员、资金等资源,建立了集老人照料、孩子假期教育服务为一体的“家门口幸福家园”——安源红邻里之家江矿社区服务站。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在党员活动室、幸福食堂、文娱室等功能室中与同龄人交流、娱乐,孩子们放假后有人照管,周末时还可以在阅览室读书,广场舞大赛、门球比赛、迎新晚会等精彩的文艺演出时常在家门口上演,丹江处处谱写着文明实践的美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