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棉、车缝、手缝、检验……临近年关,湘东区老关镇贝童玩具厂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离家近又赚钱,比在外面打工安心多了。”檀梓村34岁的村民张清说。
如何让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近年来,老关镇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因地制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活乡村“沉睡”资产,健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通过采取财税扶持、技能培训、建设“5+2就业之家”等举措,助力村民就业增收。
2024年11月,老关镇利用闲置厂房引进贝童玩具厂,由于毛绒玩具制作流程简单易学,一开工就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为惠及村民,老关镇鼓励企业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张清有两个小孩,这几年为了照顾孩子,她放弃了外出务工,“现在孩子大了,我想找份工作。听说‘家门口’办起了厂,我就来了。”像张清一样,目前老关镇有60余名村民进入玩具厂工作,中车组学徒阶段每人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自2024年11月正式运营后,企业为周边镇村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另外,考虑到村民们的特殊需求,还可将制作材料带回家加工,赚钱顾家“两不误”。
“产品以来料加工为主,销路方面根本不用发愁。”玩具厂负责人李奎介绍,开工之初厂里最担心的就是劳动力不足,但眼下订单增多了,用工也没有短缺。
为发展富民产业,老关镇高质量打造三角池村、檀梓村两个“5+2就业之家”示范点,组织现场招聘、下乡送岗位等各类活动15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50余个。通过镇村联手谋划,引进假发配件加工坊、帆布手套加工厂等项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入夹子手工零活、昊磁电子线圈等加工点,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陈群 全媒体记者 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