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田野上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上栗县上栗镇万石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土机、挖掘机正将起伏的土丘修整成平整的田块,扬起的尘土在金色的阳光下织就一幅流动的春耕图。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乡村振兴在红土地上写下的生动注脚。 轰鸣的机械声中,66岁的龙汝斌蹲在自家鱼塘边,捧起一抔新翻的泥土深深吸气:“鱼塘换良田,值!”这位养鱼多年的老把式,曾因舍不得承包了半辈子的鱼塘而辗转难眠。“过去这里都是‘碟子田’,农机进不来,年轻人都往外跑。”万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家斌指着不远处高低错落的梯田说道。如今,36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40%,预计4月上旬将陆续完成沟渠、机耕道、过桥板的建设。 距离万石村6公里的上栗镇育秧中心,现代化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10余名村民站在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旁,协助完成填土、播种、覆土,一盘盘整齐的秧苗被移送至智能大棚。“这就像给秧苗‘定制摇篮’。”该中心负责人廖德其说,“我们采用‘集中育秧+机械移栽’模式,不仅节省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还能保证秧苗质量。”水源村村民江祖友将自家2亩水田交给育秧中心托管,他说:“每亩能增收500多元,还能腾出时间去大棚务工增加收入,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春耕的齿轮转动背后,是精密部署的有效措施。镇农业综合开发岗负责人文涛的工作台账里,2980亩早稻任务已分解成多张“作战图”。“今年吉安种粮大户包下800亩,本地‘新农人’拿下360亩,每块田都有‘田长’盯进度。”他翻开“日汇报、周调度”的日志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村春耕备耕进展情况。从去年冬天开始,该镇党委(扩大)会已多次专题部署春耕工作,农技员们走村入户,把“藏粮于技”传播到田间地头。 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春耕宣传队把“流动课堂”搬到村民“家门口”。镇村工作人员捧着惠农政策明白卡,在“屋场贴心会”上逐条解读:“田地流转每亩能领500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能领112元,集中育秧还有专项补贴……”村级小喇叭循环播放着方言版春耕倡议,500余份宣传册带着油墨香飞入农家。种粮大户钟孝许的院子里,村“两委”成员正帮着测算农机购置补贴:“插秧机国家补2万元,无人机植保还有叠加奖补。”他笑着说道,“今年光政策红利就能省下6万余元!” 春日阳光下,万石村的高标准农田雏形初现,上栗镇的育秧大棚闪烁着温暖的亮光。这片被精心开垦的田野,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它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产业振兴的“聚宝盆”。(全媒体记者 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