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等几分钟?”“十分钟”……清晨六点多,上栗县桐木镇“肖记包点铺”门前已挤满了顾客。蒸笼盖一揭,白汽氤氲,刚出笼的包子被迅速装入袋中。人群中有人搓着手张望:“就盼这口热乎实在的味儿!” 这热闹的背后,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寂静坚守——凌晨三时许,小镇尚在沉睡,肖孝仁夫妇铺子里的灯已亮起。揉面、发酵、调馅、擀皮、包制……蒸腾的热气里,这套动作风雨无阻重复了万次。 “做吃食,安全是第一位!”有人曾建议用发酵粉省时省力,52岁的肖师傅坚决摆手。他17岁入行学艺,1995年扎根桐木,深谙传统之重:“老面发酵虽累,包子看着有点黄,可吃着踏实!”每晚九点,老面泡开与面粉和匀,静静发酵六至八小时;凌晨再配上食用碱——这笨功夫,便是麦香的源头。 好味道,更离不开好食材。本地屠夫直送的新鲜猪肉,赶早市挑选的蔬菜,山东产的优质麦粉……这是原料采购的“老规矩”。即便成本涨,包子价也只敢微调。“品质?绝不降!”肖师傅语气不容商量。肉包、菜包、烧麦、油条……个个分量十足,鲜爽有劲道。 除了传统佳节,炉火从未停歇。“习惯了。”肖师傅朴实地笑,“就图让大家一早吃上热乎的。”这份近乎固执的勤劳,撑起了一个家,更在街坊心里留下了好口碑。 “从他年轻小伙卖包子就买起,现在我当爷爷了,还认准他家!”老顾客谢应明的话道出众人心声。邻居们提起肖记包子无不竖起拇指:“这两口子,凭良心做事,靠力气吃饭!” 然而,肖记包子也有“幸福的烦恼”:夫妻俩凌晨马力全开,一天也仅做一千多个,现做现蒸,分批出炉。不少顾客得等半个来小时,甚至几趟跑空。熟人想预订,肖师傅常不敢接:“怕交不了货,更怕请人帮忙后……手艺走了样。” 炉火不熄,蒸汽袅袅。肖师傅夫妇晨光中忙碌的身影,蒸出了包子的芬芳,蒸出了童叟无欺的信誉,更铺就了一条用汗水浇灌的踏实致富路——那店内外站满的人群,正是小镇居民用脚步投下的信任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