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鱼儿游啊游,游到东来游到西。鱼儿鱼儿快快游,小心鱼网网住你……”九月的赣湘边界,山峦叠翠。在上栗县桐木镇湖塘村石头教学点,稚嫩的童声穿过晨雾,回荡在山坳间。46岁的数学教师张华香正带着一年级学生做游戏,一边拍手一边唱童谣——用游戏点燃娃娃们的数学思维。孩子们眼睛亮亮的,笑容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教学点,一共45个学生,一至四年级各一个班,8名老师。张华香是湖塘村人,从1999年萍乡师范学校毕业回乡,她已经在这里扎根了二十六年。 “点亮那盏希望的灯” 1999年,刚从师范毕业的张华香被分配到石头小学(石头教学点前身)。那时的山区,路是泥巴路,房是旧瓦房。从湖塘到学校,得翻过山岭、穿过农田。 “家里条件不好,买辆自行车都是奢望。第一天去上班,母亲陪我一起走,四十多分钟才到,腿脚都有点酸痛。”她回忆道。 眼前的校舍简陋破旧,教学设备屈指可数。“看到那番景象,内心五味杂陈。”但她没有犹豫,“我知道山里的孩子需要知识,需要有人为他们点亮那盏希望的灯。” 那时的学生黎科,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还清晰记得张老师初来时的样子:“班主任说有个新老师要来,叫我们别欺负她。结果一看,她扎着两个小辫子,又瘦又小,感觉比我们还需要保护。”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需要被保护的姑娘,一守就是二十六年。 “谁在她班里,谁就‘享福’咯” 困难没让她退缩。数学、语文……没有教具,她自己动手做:纸片剪成几何图形,竹竿串成计数棒,树叶、石子都成了课堂上的“宝贝”。 她每天清早出门,走上八九里山路,总是第一个到校;下午送完所有孩子,才最后一个离开。 她用游戏讲数学,用故事教语文,课堂渐渐有了笑声。有孩子悄悄说:“张老师班上像是‘享福班’。” 2003年,张华香嫁到石头村,成了“本村人”。结婚生育后身体一直不好,但她几乎没请过假。“家里有孩子,学校有学生,一心牵两头,确实难,但重心还是要放在学生上、教学上、工作上。”她说道。 后来,石头村划入湖塘村,石头小学改为教学点,只保留一、二年级。张华香成了负责人,也是主讲老师。“加上我,一共三个老师。我最年轻,一天七节课,孩子们叫我‘堂堂穆桂英’。”她笑着说。 在这里,老师不止是老师。他们是门卫,是保洁,是保安,也是“父母”。 “很多家长在花炮厂干活,清晨七点不到就把孩子送来了。我每天六点多就到学校,开门,扫地,照看他们。冬天的时候,打着手电筒迎他们来,再打着手电筒送他们回。”她说。 “如果我都不坚守,更等不来别人” 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这么个深山里的小教学点,学生的成绩却常年在全镇名列前茅。 张华香有自己的一套——“严管+厚爱”。课堂上,她带头一丝不苟抓教学;课堂外,她无微不至,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十多年前,学生小芳突然不来上课了。张华香便上门沟通,轻声而坚定地告诉她:“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要你愿意拿起它,就能打开未来的大门。”就这样,小芳回到了课堂。 不是没有机会离开。2007年,张华香曾被调往条件更好的湖塘小学。可不到一星期,因为没人愿意来接她的班,她又主动申请回来了。 “我是本地人,如果我都不坚守,更等不来别人。”她说得平静,却字字铿锵。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 她的回归,让石头教学点有了“定盘星”。 2012年,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校舍终于落成——教室宽敞明亮,操场平整干净,还增开了三、四年级和附属幼儿园,教师也配齐了。 张华香不用再“包班”教学了,她专注教一年级数学,同时负责管理。“有更多时间好好备课、改作业,课间还能带孩子们做操、跳绳、跑步、打球。”她说道。 正如鲁迅所言:“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张华香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句话。她记得每个孩子的喜好,清楚每个学生的性格。每当秋季开学,一些曾在她班上、如今升入二年级的孩子们,忍不住跑来问她:“张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我们还想继续听你讲课呢!” 她深知,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调皮犯错很正常,不能一味批评。你得蹲下来,用恰当的言行引导他们辨明对错。”张华香分享说。 她也是年轻教师的“引路人”。通过“青蓝工程”,她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新教师。来自南昌的章梦翚2017年到教学点教语文,多次与张华香搭班。“张老师从不吝啬分享经验,脏活累活自己揽,评优机会让给别人。” “最幸福的,是看孩子们走出大山” 令她欣慰的是,因为教学质量好,石头教学点生源一直稳定,除了本村,还吸引了丹桂甚至邻省湖南边界村的孩子来这儿读书。 村民黎科的两个孩子都曾是张华香的学生。“一晃这么多年,张老师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这里。她做的是平凡事,却撑起了不平凡的天空。”黎科说,张老师坚守这么多年,除了一份责任,更多的是对山区孩子们的牵挂,也是石头村民的幸运。 二十六年,张华香并不在意获得过多少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的称号。她最珍视的,是孩子们走出大山、考上大学、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消息,那才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每年从这里出去的孩子不过十来个,但今年高考后,我收到了11个孩子考上大学的消息——是历年来最多的。”说到这里,张华香眼角漾起细细的笑纹,“到现在,差不多有七八十个孩子上了大学。” “我会一直守在这儿,尽我所能,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张华香坚定地说。山风拂过她已泛白的发梢,却拂不动她扎根的身影。二十六载如一瞬,她依然站在最初的地方,用童谣、微笑和从未褪色的热爱,为一代代大山里的孩子,提着那盏叫做“希望”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