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焕荣 3年来,湘东区经济稳步高速增长,工业增值税位居全市前列,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6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多项改革举措惠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农村社会治理综合体等创新实践案例在全国推广…… 回顾近3年发展,湘东区硕果累累。在全市“三年大变样”进程中,为实现“赣湘新门户”在中部崛起的新目标,湘东区重点实施以“创新开放、工业强区、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优先”为内容的五大战略;把“创新开放”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使创新和开放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车之轮、鸟之翼。 开放不断创造新机遇 湘东区主动深入对接长株潭地区,加快赣湘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平台建设,形成大开放、大合作的新格局。 该区在原有的产业园基础上向西扩区,推进光电科技、创意包装、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园中园建设。进一步加强物流平台建设,整合现有铁路货运站和铁路专用线资源,盘活萍电萍铝闲置资产,打造集通关一体化、总部经济、公铁海联运、产品仓储和加工、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萍乡赣西港等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完善赣湘产业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湖南东富工业园的一级公路;打通湘东——醴陵四级水运航道,规划建设湘东渌水河至株洲入河口段Ⅳ级航道项目;引入醴陵新奥燃气,实现产业园区内湘东和醴陵两路燃气供应,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网络。 总投资12亿元的包装物联网制造服务示范项目,助推传统包装产业整体提升;金石三维智能制造项目成为中国陶瓷3D打印应用第一家;日永光电科技的智能影像半导体生产基地等光电项目带动行业做大做强……从试验区建设到示范区建设,合作平台的建设形成对人才、资本、技术、企业的“虹吸”效应,成为拉动湘东区产业升级发展的主战场。 创新增添发展新动力 湘东区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院校与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业窑炉烟气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粉煤灰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实验室落户,先后组建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江西萍乡先进陶瓷产业研究院、山东工陶院湘东分院,促进在工业陶瓷、环保设备、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团队、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企业在全球配置科技资源,全区企业研发团队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25%以上。同时,该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311项。 3年来,全区研发经费支出超过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1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市前列。 改革打开一片新天地 湘东区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和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 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该区探索制定“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利民政策,最大限度地取消、调整审批权限和事项;连续三年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梳理出区本级“一次不跑”事项112项、“只跑一次”事项355项;同时,通过一窗受理、延时预约服务、组建乡镇行政审批局等途径推进服务创新。 另一方面,探索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新模式,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该区由行政引导型转向民主自治型,将村级警务室、综治室、矛盾调解室、便民服务窗口合并,成立农村社会治理综合体,打造综治引导、群防群治的有效社会管理模式。利用农村文化站、道德讲堂、村史馆等文化阵地资源,在全区范围内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 不断优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促使湘东市场经济不断放活,社会发展环境日益良好。3年来,全区新增市场主体9300余户,注册资本达1100余亿元;治安好转率和公安满意度均在全省前列,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7%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