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娅 “一个好的城市必然是多种时间显示并存混杂的历史观。” ——王澍《造房子》 南正街,沉淀着这座城市过去时光的记忆,又承载着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名片的期待。作为本土传统商业与市井文化的载体,南正街如山川久远,又如草木初生。 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绘制的萍乡地图上,南正街被人们叫做“下街”,南正街是其在民国时期的名字。解放初期,南正街与正大街被合并称为正大街。 这条街始于何时?查阅资料,历史上无明确年份可考。本地乡贤、南正街文化顾问组组长李远实先生说,“初唐武德二年(619年),知县唐萼将县治迁至今市区所在地。或许从那时候起,南正街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形成。” 南正街是一条呈东西方向的街道,历来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且毗邻历代政治中心,函括了萍乡古城墙、禹门、孔庙等历史文化遗址。千百年来,临水而建的南正街最得萍乡城山水、人文之精华。 在宋代,萍乡的丝织业就很发达,刘克庄在《萍乡》诗中描述:“闻说萍乡县,户户有绢机。”那时候的南正街,也许有不少抱布贸丝的人来来往往。北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殿直(侍从武官)范延贵因公事路过萍乡县,他说:“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皆完茸,田菜垦辟,野无惰弄。及至邑,则廛肆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可见萍乡在宋代的交通、市容、民风和市场管理都不错,给路过此地的中央官员留下了吏治清明的好印象。南正街作为萍乡的中心商业街道,其市场风气可见一斑。 明万历十二年(1583年),御史马文炜、袁州知府陶之肖来萍乡视察,督促知县沈君校建筑砖城墙。当年城墙开辟了四门,东向称来阳门、南向称达秀门、西向称连湘门、北向称通楚门。南正街在来阳门和达秀门之间,被城墙与江流曲抱。清代杨垣的《城南即景》中描绘当时的城南:“可爱城南外,秋光到处逢。渔支江上网,僧撞午时钟。游况添佳兴,诗情寄远峰。沿堤千尺岸,何不种芙蓉。”一个安静温婉的城南跃然纸上。那时的南正街,是这一城江南气质中的生机与活力。 萍乡历史上饱受洪水之害,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史料中明确记载的大洪水多达50余次,其中宋代2次、元代1次、明代14次、清代29次、民国7次。解放后也发生过数次特大洪水。这座城池多次被洪水冲毁,又多次重修,清末民国初时期十分坚固,以致震动清朝皇室的萍乡壬辰、丙午之役都未能攻入。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宝鼎二年(267年)的萍实桥又名南门桥,这座城市年岁最古老的桥经历了萍乡的洪灾之痛,也见证了萍乡的坚强与进步。 今年7月7日至9日,萍乡大地遭遇罕见特大暴雨和持续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达253.9毫米。原本每逢洪水必成重灾区的南正街,由于海绵工程的建设,以及加高了两岸河堤和加固了护栏,在洪灾中安然无恙,两岸百姓欢欣赞叹。 二十世纪初期,时代风起云涌,萍乡开风气之先,成为了当时的“急先锋”。作为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李远实说:“当时的萍乡,相当于现在的深圳!”遥想当时位于萍乡文化、政治、商业中心的南正街,该有何等熙攘热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宋代词人柳永对杭州的赞叹。当时的南正街,应也有着这般摇曳生姿的市井风情。 “1908年成立的汉冶萍公司是全国第一个现代钢铁联合企业,曾经是亚洲最大钢铁厂。汉冶萍公司总资产2千万两白银,其中萍乡煤矿总资产为1550万两白银,占总资产的60%。成立当年,萍乡煤矿产煤总数53万吨,产业工人近万人。”本土作家张学龙的目光与笔墨一度被晚清的萍乡煤矿所吸引,他说,萍乡煤矿的建立改变了萍乡的面貌。 晚清萍乡人口20余万人,随着外地工人及家属的进入,不久就增加到30余万人。萍乡煤矿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数量众多的煤矿工人当时收入颇丰,每到发工钱的日子,矿工们如潮水般地向南正街涌去:到耀华百货店买点东西带给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到杨胡子米面店吃碗用骨头熬成浓汤、大安里糯米手工磨浆的米面;再到文明斋油鞋店买双好鞋子,过时过节走亲戚穿着更体面;邱宝成金银店里的首饰十分精致,是城里人、乡下人心头的一个念想。 矿工们路过黄记布店的时候,应该没人会想到,这家布店的孩子黄海怀日后创作的《赛马》《江河水》将闻名全国,成为萍乡人的骄傲。在南正街上长大的黄海怀,受萍乡本土民间音乐熏陶,看到走街串巷的乡下流浪艺人来到南正街,常常从街头跟到街尾听他们演奏。 紧邻南正街的花庙前文家大屋是晚清名士文廷式的祖居。由于文家人才辈出,声望颇高,因此此地被人称为萍乡的“乌衣巷”。1896年8月,文廷式离京回到萍乡后,集股创办“广泰福”煤号,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兴办实业,文廷式还力主新学,将书院、祠庙改设为学堂,如将鳌洲书院改成萍乡学堂,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成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据记载,当时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白云千载空悠悠。斯人已去,人们怀着对文廷式和黄海怀两位先贤的追慕,在南正街为他们设馆纪念,他们的精神、才华将长久地影响和滋养着萍乡百姓。 本土作家陈菲在南正街长大,南正街有他拂之不去的回忆。他在《记忆中的萍乡》中回味儿时最印象深刻的画面:新春正月,各街自发组织“扎故事”表演,如老渔翁和蚌壳精。很多年过去,陈菲还记得“扎故事”中的俊俏女子双手将竹篾彩纸扎制的蚌壳一开一闭,老渔翁作划木桨状,锣鼓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元宵节晚上耍灯,有长龙灯、茶灯、牛灯、狮灯、马灯等,赢得声声喝彩;街上人家办红白喜事,婚娶时的欢喜、丧礼上的悲戚,以及各种仪式中邻里的相望互助,是南正街的人情世故;街上人家凡有发蒙读书者,往往都会牵着稚童去孔庙朝拜……如此丰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如何不让人回味! 走在尚在建设中的南正街,只见千百年来的萍水河未曾改变,环抱着这座城市。而岸边的风景,却有了美丽的嬗变,新旧融合,意趣横生。南正街的设计者与建筑者,将他们对萍乡本土文化历史的尊重与敬意投入其中,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价值。不久之后,来到南正街的人们,将如在人文与山水画境中一般诗意地漫游。期待着古老南正街的归来,让萍乡百姓在此寻回旧时家园的乡愁;也期待着南正街的与时俱进,让萍乡百姓在此聆听城市奋进的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