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麻山镇 查看内容

湘东:弃陈规陋习倡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让乡风民风美起来(图)

2018-12-14 11:05|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中国江西网

摘要: 村民自愿在“五反五扬 树文明‘湘’风”签名墙上签名“好家风,好家训”征集会  记者李小涛报道:“以前我们村里办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就没有面子,谁家排场大谁家就有面子。比如村里有老人去世,就一定要摆悼场 ...
村民自愿在“五反五扬 树文明‘湘’风”签名墙上签名
“好家风,好家训”征集会

  记者李小涛报道:“以前我们村里办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就没有面子,谁家排场大谁家就有面子。比如村里有老人去世,就一定要摆悼场,请鼓乐队,大户人家摆7天,小户人家摆3天。可现在,这种昔日流传在民间的旧‘风俗’、老‘规矩’、旧‘礼数’的陈规陋习不见了,大家一律遵循丧事简办,喜事新办。”近日,麻山镇桃源村70岁的老党员张文松跟记者谈起移风易俗给村民带来的好处,盛赞该村摒弃了陋习,树立了文明新风。这是一股什么力量让村民们自觉移风易俗呢?经采访得知,原来得益于湘东区推行“‘五反五扬’、树文明‘湘’风”主题的移风易俗工作,整治大操大办风、整治封建迷信风、整治重殓厚葬风、整治赌博萎靡风、整治乱扔乱倒风;精心打造村史馆、精心打造文化庭院(文明庭院)、精心打造“文明之家”;开展“公益广告进乡村”活动、开展“道德典型”创评活动、开展“星级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村民自觉树立文明新风。

  麻山镇麻山村村史馆

  旧“风俗”、老“规矩”、旧“礼数”让百姓不堪重负

  俗话说,移山填海易,移风易俗难。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各地有各地的风俗,这些风俗有些已经传承多年,根深蒂固不易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原有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必然会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发生变化。

  桃源村中有一个旧“风俗”,家中老人过世,都要请道士做“法事”。而且一请就是四五人,一做就是3天时间,开销较大,过程繁琐。据该村党总支书记吴直庭介绍,仅此一项花费就要5000元至10000元,加上酒席及其他费用,一场“白事”花销需要几万元。“虽然这项开销增加了经济负担,但有村民认为‘不做这样,逝者不能安息,活着的人心里愧疚。’”

  “亲人过世,请乐队、道士,实际花的都是冤枉钱,完全没必要。”70岁的老党员张文松说,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但谁都不愿带头破除这个旧“风俗”。

  据调查,在湘东区民间流行着很多旧“风俗”、老“规矩”、旧“礼数”,随之相伴则是名目繁多的“份子钱”。如满月酒、周岁酒、10岁酒,20岁以后年龄中出现数字“10”,均要“摆酒”,甚至连杀头过年猪,也要摆上几桌“杀猪饭”。而参加这些酒席,常常要随带“份子钱”,一般邻里熟人好几百元,至亲好友则要上千元。

  不断加码的“份子钱”看似维系了亲情友情,实则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据吴直庭估计,在他们村,一户人家一年拿出的各种“份子钱”不少于1万元,而近年来,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每年还不到1万元。

  移风易俗是一个积重难返、不易改进的“老大难”,“老”在观念陈旧,“大”在陋习繁多,“难”在长期坚持。譬如,针对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正之风。解决移风易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必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形,创新方式方法。

  白竺乡柘村村史馆

  推行“五反五扬”破解移风易俗“老大难”

  针对民间流行着很多旧“风俗”、老“规矩”、旧“礼数”问题,去年,湘东区按照省、市有关移风易俗工作要求,围绕“‘五反五扬’、树文明‘湘’风”主题,以“十二个一”为切入点(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集中安葬点、一个村史馆、一个文化小舞台、一个文化庭院和文明庭院、一道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星级文明信用户、一批文明家庭)任务为抓手,从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引导、措施推进、考核督导等方面,抓细抓实移风易俗,切实推动文化小康,农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移风易俗让美丽乡村入画来

  能否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首要前提。湘东区从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入手,坚持以理服人,以德化人,推动移风易俗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围绕“五反五扬”、树文明“湘”风主题,全面开展移风易俗万人大签名、好家风好家训征集等活动,并辅以各类移风易俗宣传资料的发放。统一印制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漫画、宣传扇、倡议书等,分发到村,张贴入户;各乡镇结合各自特色,利用建筑围挡、农村宣传栏、文化墙、文化庭院、文明庭院等,制作主题公益广告2万多平方米,绘制移风易俗文化墙3万多平方米,新增乡风广场32个,开展各类民间文艺活动100多场次。安排移风易俗流动宣传车沿途到田间地头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相关政策,做到宣传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拓展了移风易俗宣传阵地,使移风易俗新要求家喻户晓。此外还通过线上线下贯通互动,设立移风易俗曝光台,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迷信祭祀、乱倒乱排”等陈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

  移风易俗让美丽乡村入画来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关键在落实到人,关键在接地气,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工作实效。在移风易俗推进过程中,湘东区着力强化活动常态化。各村(社区)根据实际制定文明积分激励考核办法,设立文明积分奖品兑换超市,实行一月一评,按照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分别从“清洁卫生、爱护公共设施、勤俭节约、生态安葬、远离邪教和毒品、严禁赌博、破除迷信、孝老爱亲”等方面累计加减分,获奖户可到文明积分奖品兑换超市领取一份对应的生活用品。

  荷尧镇荷发社区乡风广场

  “以文化人、以文砺人、以文育人”,湘东区还通过“文化+旅游+健身”模式,积极搭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文体活动和交流平台,在唱响主旋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递正能量中活跃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推移风易俗提质增效。该区先后举办湘东龙舟文化节、广寒映月民俗节、东桥镇油菜花节、白竺乡桐花节、界头村皮影戏、腊市镇傩文化、麻山幸福村农民春晚等。使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移风易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星级文明信用户评选公示栏

  湘东区切实把移风易俗工作当成一件民生大事来抓,从文明积分制延伸,将村民积分与各类评比活动挂钩,大力开展“最美湘东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等先进典型评选,评选表彰各类道德典型1000多人。全区涌现出“中国好人”晏玉萍,陈步上,陈光彩、王自洲夫妇等,“第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邬小清家庭,“赣鄱慈善楷模”文兰英等一大批先进事迹和典型。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文明家庭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成立了10多支道德模范宣讲团队伍,深入各乡(镇、街),进学校、进村(社区)开展“五反五扬、树文明‘湘’风”“优秀传统文化进万家”等宣讲活动100多场次,参与人数3万多人次,移风易俗已成社会共识。

  文明积分兑换点

  群众自觉参与 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现如今,全区132个村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正式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切实发挥作用,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移风易俗工作深得民心。

  村规明约

  “我们不搞行政命令,以宣传教育为主;不搞一阵风式的运动,以经常性的工作为主;不搞花架子、面子工程,以培育家风这个基础性的工作为主。”桃源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吴直庭说。全村召开了组长会议,对每户村民进行宣传。鼓励村民尊老、敬老,老人在世时晚辈多尽孝,老人去世时丧事从简办。制作村规民约、好人好事宣传栏及移风易俗签名墙,大伙儿都能意识到大操大办比较铺张浪费,并自愿在签名墙上签名。

  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文明积分激励考核办法

  麻山镇桃源村村民吴放启的父亲11月19日过70岁生日。“此次宴会我们一切简单办理,只摆十桌宴席,既节省了一比开支,也节省了很多食材,礼金方面也只需要一两百元,不再搞以前的那种攀比之风了。”吴放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漫步湘东城乡,一幅幅“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画,一面面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彩绘墙,犹如一阵阵文明清风扑面而来,比比皆是。古色古香的民居,洁净优美的环境,引人入胜的文化墙,精彩纷呈的“活动秀”……文明“湘”风拂面来,乡村“美景”惹人醉。文明的种子已经在吴楚大地扎根、发芽,伴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文明“湘”风必将为湘东催开璀璨的文明之花,演绎出湘东独有的“文明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