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尽一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一份感动和成长,我觉得很自豪!”教师节前夕,收到学生自制贺卡的援疆教师、上栗镇第二中学化学老师李新训非常感动,对于接下来的援疆支教工作,也更加充满信心和动力。
在援疆支教前,李新训是上栗镇第二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省级骨干教师。2018年7月,他带着“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的初心,来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梧桐中学,开启为期1年半的支教工作。在这里,他立足新岗位,潜心教研,力抓教学管理,引领年轻教师成长,并努力架起内地与边疆的“爱心桥梁”,助力边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阿克陶县位于祖国最西部边疆,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在地震多发带上。从鱼米之乡的江南,到干旱少雨且多风沙的西北边陲,初到新疆的李新训,嘴唇开裂,鼻腔充血,经过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这里空气中沙尘含量高,为了防止吸入大量灰尘,我一口气买了150个口罩。我第一次淋雨后回到宿舍,发现衣服上全是泥点,那时才明白什么叫‘下土’。”李新训告诉记者,“另外,因为地处高原,这里空气更稀薄,在家经常跑半马的我第一次跑步跑了一公里就受不住。地震也是家常便饭,我们常常半夜听到哨声从被子里爬出来往楼下跑,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虽然条件艰苦,但当地同事、学生及家长的热情和淳朴却常常让李新训格外感动。他将这份感动化为加倍努力地工作,每天早早进教室督促孩子们记化学基础知识,晚上面批学生作业,有针对性地辅导水平不一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全县中考中,他所带班级的化学成绩比往年有了很大提高,考取内高班人数也有新的突破,其中一位学生夺得阿克陶县中考冠军。另外,班上还有两位学生获得2019年“金钥匙”科技竞赛省州级二等奖。
援疆前,李新训是一位普通教师,工作重心主要是教研教学。入疆后,通过竞选,他被任命为梧桐中学副校长兼支教组党支部书记,分管教学、教研和德育。“我感觉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变重了,视角也不一样了。除了要教好书,还要考虑怎么带领团队完成省教育厅对我们的要求。”李新训说,在新的岗位,每天都面临新问题,常常要忙到凌晨两点才能睡。有时因为开会和一些事务性工作,连饭都顾不上吃。“幸好有上栗镇二中各位兄弟姐妹豪无保留地助力,有前指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有援友和当地领导的支持,我们支教团队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作为分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李新训积极推进“青蓝结对”,充分发挥援疆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说课讲座、教学比武等教研活动引领年轻教师成长。经过半年的努力,在2018年克州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中,梧桐中学有9位教师获得克州奖励;在2019年阿克陶县说课比赛中,梧桐中学有7名教师获得县一等奖,并代表阿克陶县在克州说课比赛中获得多项奖励。梧桐中学的青年教师祁海珍说:“在江西支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能力和技巧都有豁然开朗的顿悟与提高。”
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江西省优质教育资源,拓宽支教形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李新训带领支教团队分4次到玉麦二中送教下乡,参与听课的老师达300多人次,听课学生400多人次。
面对国语水平不佳的梧桐学子,李新训决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面向亲朋好友发动募捐,筹款购买图书来提高孩子们学习国语的兴趣。他的提议在家乡上栗得到了积极响应,短短一周便募得善款28000多元,购书近3000册建成图书角。在他的带动下,江西、江苏、上海、重庆、北京、天津等地的爱心人士不断地汇入这条爱心涓流中。2019年3月,他又捐赠1000元助力另一位老师成立的奖学基金,以此激励梧桐学子奋发向上。
为解决部分学生厌学问题,李新训组队带领政工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成立了《以学生管理促进文明和谐校园创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在2019年克州开题报告中获得好评。同时,加强“一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梧桐”文化价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
离家万里,父母年迈,说不想家是假的。“援疆前母亲的身体就不是很好,虽然有诸多不舍,但在父母和妻子的支持下,我得以安心援疆。”李新训说,“人这一生,总得努力做点什么。等到老了,才能心中无悔。我在常人看来本该做减法的年纪却做了加法,只为不负援疆初心,不辱援疆使命。这一年的经历告诉我:幸运之神总是眷顾那些肯努力的人。”
确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新训带领的梧桐中学支教团队获评优秀支教团队称号,他本人也获得阿克陶县优秀党员、江西省援疆支教优秀党支部书记、江西教育援疆十大教育教研成果奖和克州十百千优秀教师代表提名,并入选全国模范教师候选人。
回顾20多年的从教经历,李新训感慨地说:“对于一个初中老师来说,爱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育人教书,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教育情怀,真正做园丁而不是做‘教书匠’。因此,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锤炼自己的内功,以爱去感染孩子,以爱去影响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