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市擂响“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战鼓。3年来,作为政府资金的“管家人”,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建设“五个新萍乡”的目标,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推动我市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上稳健运行。2019年1至6月,我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0.2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排全省第5,完成全年预算的6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7.2亿元,同比增长5.6%,完成全年预算的65.4%。财政收入圆满实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市财政局领导班子连续3年被市委评为“好班子”,连续两年荣获全市“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市财政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在发展中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切实增进百姓福祉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压力再大也不能亏民生,财力再紧也要保民生”,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将公共财政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 在全省生态文明财政政策培训班上介绍萍乡经验 精准施策惠民生,民生项目有温度。精心谋划民生项目。几年来,通过各种形式搜集到民生项目近200件,“八个全覆盖”“八大工程”“八个提升”中所有子项目均源于社会的呼声、群众的期盼;认真调度民生项目进度。不断建立健全民生调度督导机制,坚持每月一调度,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一线,实地察看各大民生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通报形式督促有关责任单位落实工作责任,加快推进速度,确保民生项目如期完成。 民生工程城西公交客运站启动仪式 聚力增效保民生,民生支出占大头。2016年至2018年,全市民生八项支出累计达516.7亿元,年均增幅1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2018年达80.8%,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支出增长较快,占财政支出的“大头”。继续增加扶贫资金,2018年市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664万元,2019年继续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仅2018年至2019年筹集财政资金近95亿元,办好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民生实事。统筹资金43亿元保障“八个全覆盖”“八大工程”“八个提升”等民生项目顺利实施。 城区中学优化布局民生工程——萍乡市田家炳中学(萍乡四中) 集中财力促民生,民生资金有保障。努力克服各种减收因素影响,认真组织收入,2016年至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7.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从77.6%提高到80.1%,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81.4%,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力以赴争取上级资金。近3年来,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54.87亿元,其中,累计获得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补助资金12亿元、去产能补助资金4亿元、中央基础设施补短板补助资金3.03亿元、萍乡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补助资金1.2亿元。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2019年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预算压减幅度超过5%,腾出更多资金发展民生事业,以政府的过“紧日子”换取老百姓的过“好日子”。 2016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出现系统性债务风险,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至2019年,累计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66.72亿元,有效降低了举债成本,延长了存量债务期限。 萍水河两岸景色 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自2014年底进行债务清理甄别,锁定存量债务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对市本级、县区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截至今年8月底,省财政厅核定我市债务限额为231.38亿元,全市、市本级以及各县区政府债务余额均在核定限额之内;制定和完善政府债务监管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出台了《萍乡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等,成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市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实现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争取政府债券资金。市财政局加强与省财政厅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债券额度,2016年至2019年,累计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66.7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86.32亿元,置换债券80.40亿元,市本级政府新增债券资金主要用于萍乡学院和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建设、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印发相关文件,按月统计汇总全市政府性债务数据,对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借、用、还实行动态管理,动态监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变化情况,加强政府债务日常监管工作。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实体强则财政强。近年来,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坚持脱虚向实,落实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举措,筑牢经济发展基石。 打出减税降费“组合拳”。将落实减税降费当作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减免企业和个人税费达37.88亿元。今年1至8月,全市累计减免税费13.14亿元,切实减轻实体企业发展负担。 萍乡市实施减税降费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 撬动融资担保“资金池”。通过建立财政风险补偿金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持续“输血”,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的燃眉之急。截至今年6月底,“财园信贷通”共发放贷款8.8亿元,受惠企业249户,列全省四小地市第1位;“财政惠农信贷通”已累计发放贷款18.57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477个,贷款余额4.5亿元;“引导基金信贷通”贷款发放突破3亿元。此外,市财政牵头完善市融资担保集团公司架构与管理体系,筹集资金2亿元支持公司组建。 南正街改造项目 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一方面,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强化园区建设和产业扶持。2016年以来,拨付去产能补助资金39565万元,带动钢铁煤炭企业产能优化改造,累计拨付上级专项资金17537万元,用于支持园区制造业标准厂房、基础设施等,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拨付工业发展资金2400余万元壮大园区经济,培育发展动能。持续加大经费保障支持我市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打造优质交流平台,推动首届萍商大会和海绵产业投资与发展会议等招商活动成功举办并取得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南正街改造、武功山中大道改造、安源北大道改造等重点项目投入力度,安排飞行山棚改项目资金、城市绿道建设资金和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资金,连续3年拨付城市创建经费,支持城市创建,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016年以来,市财政局紧密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密切关注上级政策动向,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主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监督项目各参与方切实履行合同义务,确保项目规范运作、顺利实施。 小街小巷“白改黑”工程 积极主动作为,争取项目入库。积极推动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等重点项目顺利入库;加强管理,规范PPP运作。审慎开展政府付费项目,严格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10%“红线”的硬性约束。 改造后的城区道路 PPP模式在市财政局的规范运作、全力推动下,其“支点”的作用日益显现,用以撬动的社会资本也越来越多,已成为一股推动萍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列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的项目29个,列全省第5名;总投资额248.41亿元,列全省第5名;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均列全省四小地市第1名。成功推动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入库。其中,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萍乡市湘东区麻山生态新区人居环境建设项目、上栗县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入选国家示范项目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2位,共获得财政部奖补资金2400万元。 海绵标准改造后的鹅湖公园 与此同时,PPP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内涝得到有效治理,一大批高品质的城市公园、广场、湖泊相继建成,海绵城市建成区域的生态岸线比例从不足40%提升到76%,水域面积新增100公顷。焕然一新的海绵化路网全覆盖,全新改造的400万平方米棚户区、老旧小区,让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萍乡市湘东区麻山生态新区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建设,推动了麻山生态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环境,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五年新跨越”启程之时,萍乡财政人正以奋斗的全新姿态,为实现让人人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群众,促推经济增速提质发展,持续释放强劲的财政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