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南正街 查看内容

穿越时空隧道·萍川留韵之一 ——韩愈、黄庭坚、杨万里与南正街

2019-9-21 09:33|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南正街最萍乡黄向群

摘要: 韩愈、黄庭坚、杨万里与南正街摄影:黄优中  悠悠萍水河,一叶轻舟,载着七人,穿越千年时空,溯流而上,正朝着南正街方向徐徐驶来。转瞬间,七人连同轻舟化作一尊石雕,矗立在五丰河与萍水交汇处的河畔。船头第一 ...

韩愈、黄庭坚、杨万里与南正街


摄影:黄优中

  悠悠萍水河,一叶轻舟,载着七人,穿越千年时空,溯流而上,正朝着南正街方向徐徐驶来。转瞬间,七人连同轻舟化作一尊石雕,矗立在五丰河与萍水交汇处的河畔。船头第一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坛领袖韩愈。紧跟其后的是北宋大文豪黄庭坚,另有南宋田园派著名诗人杨万里。

  韩愈(公元768年-824),河南河阳人。韩愈文学上的成就震古烁今,仕途却两次被贬,第一次因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阳山当县令。第二次反对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接佛骨,毅然上《论佛骨表》疏,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公元819年秋,唐宪宗大赦天下,韩愈又被调往素有江南粮仓之称的袁州出任刺史。如此这般,萍乡便与昌黎先生结下因缘。

  公元820年春,韩愈由潮州经浏阳入赣,途经萍乡,特地到上栗桐木楚王庙拜祭楚昭王,并题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楚昭王庙》。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祀昭王。
  韩愈题写此诗正是仕途失意之时,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悲凉之气。诗中感叹时光流逝,楚昭王的名利和功业早已湮没在荒草之中,唯有德行才能万古流芳。
  韩愈拜谒过楚王台,应萍乡县令之约,从上栗顺流而下,自萍乡官码头登岸。河岸上的市集就是现在的南正街。南正街正式命名只有一百多年,其历史却已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县令唐萼将萍乡县衙由芦溪古岗迁到现在的老市政府所在地。当时的商贾和贩夫走卒闻风而动,也随着县衙的搬迁,来到了县衙旁边做起了买卖,形成了萍乡最早的集市,这就是南正街的前身。古时交通不便,货物运输靠漕运。旧时萍水河是一条黄金水道。随着县衙搬迁到萍乡,当时执政者为了出行方便,就在现今南正街的禹门处修建了官方码头。   
  萍乡有五大水系,其中萍水芦水因唐朝袁皓有一首《重归宜春过萍川题梵林寺》诗而更出名。“芦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为萍水芦水的流向做了注脚,萍水也因此又称萍川。萍水发源于上栗杨岐山,向西经萍乡西注洞庭湖。芦水向东流经袁州汇入鄱阳湖。昌黎先生在县令陪同下,考察集市,了解萍乡风土人情,拜祭孔庙,盘桓数日才赶往袁州赴任。

  公元一一零二年四月一日早晨,一个气质文雅,长相清瘦,约莫六十余岁的老者,正领着一行随从在萍乡官码头焦急等候。早春的萍乡,阴雨绵绵,春寒料峭。只见老者时而引颈眺望,时而来回踱步,老者是萍乡县令黄大临。他正在焦急等待他的胞弟黄庭坚,弟弟早已来信,预计近日自万载经杨歧走水路来萍。黄大临估算着时间,约莫今日会到。黄大临思弟心切,大清早就在码头等候。言及黄庭坚,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更是我江西的骄傲。从北宋到现在,依然有不少铁杆粉丝。无论诗词还是书法,黄庭坚都堪称顶尖大家。论其诗,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论其词,他和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合称“苏黄”。书法成就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是当时公认的北宋四大家。

摄影:黄优中

  晌午时分,一叶扁舟,将黄庭坚送至码头。

摄影:黄优中

  兄弟两人多年未见,黄大临拉着黄庭坚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午膳过后,黄庭坚在大哥陪同下,拜祭孔庙,游览宝积寺。宝积寺住持十分仰慕这位大文豪,大书法家,恭请山谷道人留下墨宝。黄庭坚欣然运笔,题写了“德味厨”和“八还堂”两幅横匾,还在大殿前种下了一棵罗汉松。离萍前,黄庭坚在萍实桥上写下了《萍实里》。
  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
  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兄弟两人出则同行,入则同寝。黄庭坚在萍乡探亲访友,滞留半月有余,才与兄长洒泪而别,依依不舍地往四川江州赴任。次年,黄庭坚又特意为宝积寺写下了《宝积禅寺记》,这也许是因兄长在萍乡为官,又或是怀念南正街的美食吧。

  夕阳西下,一匹瘦马驮着一位老者,身后的书僮背着一个行囊,正不紧不慢地往驿站赶。骑在马上的老先生正是南宋赫赫有名的田园诗人杨万里。赶了一天的路,有些疲倦,按照以往惯例,怎么也要喝上几杯小酒,再在驿站美美睡上一觉。没曾想萍实驿已客满。驿长满含歉意地说:“老先生,实在抱歉,今日客满,无缘留您大驾在此歇息。我们县衙附近有条老街,老街沿萍水河而建。街上有家远近闻名的客栈,就在孔庙边上。客栈吃住俱全,隔壁有一戏台,每月初一十五戌时开锣唱戏。今日恰逢十五,老先生不如多行几步,上那投宿吧。在客栈用完晚膳,如您有雅兴,还赶得上听戏。”杨万里打了一个拱手,辞别驿长,来到县城老街。虽已到了打烊时候,街上依然行人如织,店铺还在照常营业。清澈的萍水河正缓缓西流,河里小船载着游客东来西往。河中几条小船,船上渔夫还在吆喝着鹭鸶在水里捕鱼,好不热闹!杨万里贪恋老街街沿岸景致,等赶到客栈,已是客满为患,连个通铺都没了。唯一一间上房,早已被贵客提前包下。客栈酒保一脸堆笑:“老先生,对不住您了,本店是块风水宝地,又因诚信经营,信誉良好,天天客满。只要稍微晚点来本店投宿,准保没有客房,除非您提前预订。此去出城不远的西郊,有一农家小客栈,虽比不上我家豪华,倒也窗明几净,关键是价格实惠。您老若不嫌弃,不如到那将就一宿。”杨万里辞官归隐后,纵情山水,用现在的话讲,是名地道的驴友,不在乎排场享受。听完酒保热情的介绍,哈哈一笑,道了一声谢,牵着他的瘦马,出城往西郊而去。一路上边走边吟:
  浑 忘薄暮路高低,忽怪松梢与路齐。   
  准以醉眠萍实驿,匆匆西去更山西。  
   一首七言绝句,让我们品读诚斋先生从容与洒脱。我好奇西郊在哪?后经多方查证,酒保所说西郊农家小院,就在西门老火车站附近。

  旧时萍乡县城很小,远不及现在繁华。整座县城,就县衙旁边一条街,即现在的南正街。不管高官政要,还是贫民百姓。只要你进了城,无论小憩,打尖还是住宿,都离不开南正街的一亩三分地。

  历经千年,南正街见证了王朝兴衰,期间不知有多少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南正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他是我们城市的灵魂,儿时无法抹去的记忆,更是一枚镌刻在每个萍乡人心中的“乡愁”。如今涅槃再造,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要让历史、文化与传统凝聚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演变为适合时代生活的软件。为老街赋予:新生活、新载体、新功能。让历史、文化与传统从一种形式蜕变为一种情怀与精神,融入鲜活的生活与现代的商业文明。新街还在快马加鞭建设,本土百年老字号和全国知名品牌就已争先恐后地抢占这块风水宝地,因为商户知道,南正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此安家落户,占有一席之地,必将是一条凝聚财富之路的捷径。

  【作者简介】黄向群,字元向,六八年生,萍矿子弟。因出生时,父亲正在台上面向群众挨批斗,故取名向群。原系萍矿员工,九八年底辞职。年轻时,向往家乡外面精彩的世界。辞职后,没有国企的羁绊,天南海北一顿乱飞。先后供职于江西汇仁集团,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不惑之年,厌倦江湖,回到家乡吃点窝边草,过着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生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