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栗是“群众贴心人”活动的发源地,自2008年以来,该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资源,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三缘”优势,创新开展“群众贴心人”活动,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蓬勃健康发展。2016年以来,上栗县委又创新推出了“屋场贴心会”,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群众工作能力,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齐心协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近日江西日报刊登版面 2016年以来,上栗县在长期开展“群众贴心人”活动的基础上,选择人员相对集中的村落不定期召开“屋场贴心会”,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下去,将社情民意收集上来,并建立相应的机制解决百姓家门口的事,成为当地践行群众路线的特色品牌,不失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范例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 笔者观察到,当地“屋场贴心会”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会议”有生气、接地气、冒热气,注重以“大白话”“本地话”作为“技术要领”,干部和群众“同在屋檐下,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同谈一席话”,真正做到了把“话筒”还给普通党员、交给广大群众。经过三年的实践,该项活动通过面对面宣讲政策、心贴心征求意见、实打实推进项目、点对点破解难题,实现了将工作下沉到村组、政策宣讲到村组、感情联系到村组、信息连接到村组、贴心服务到村组、难题解决到村组。 密切联系群众而不是脱离群众,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推进事业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然而,在我们身边,仍有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如,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感情淡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党员干部不深入群众,不调查研究,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更不为群众排忧解难;有的党员干部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项中,不顾群众的意愿,强征、强收、强拿、强要。凡此种种,无不让群众深恶痛绝,导致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渐变为“油水关系”“水火关系”。 不“破”不“立”,要破除脱离群众的危险,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古人云,“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放眼全国,像上栗县“屋场贴心会”一样,各地都在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方法、新经验。他们的生动实践给我们以启示,只有离群众近些再近些,打掉“官风”,一定能够增进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离群众近些再近些的良好预期,要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做事会商量。 首先,要有事多商量。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几乎每一项都与群众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有时看到,在基层工作中,有的地方政府行事一言堂,根本不去征求群众的意见,致使一些所谓的“实事”与群众愿望南辕北辙。事实上,如果基层政府能够把群众当成“议事厅”中的一员,凡事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部署工作的标尺,那么许多基层矛盾将迎刃而解。 其次,要遇事好商量。有效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上栗县在部署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重大工作时,利用“屋场贴心会”这个平台收集民意、倾听民声,整个过程中干部群众有商有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我们得知,基层政府在推进工作中如果能够积极听取群众意见,每逢大事小情“有话好好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好心初衷,则群众对工作焉能不支持? 再次,要做事会商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一门“心”的艺术。发动群众,关键在于“会”商量。一些基层干部,因为缺乏沟通技巧,在商量工作时有的居高临下,话语生硬;有的夸夸其谈,天花乱坠;有的乱拍胸脯,信口开河,这样商量的结果,不是被群众“顶”了回去,就是被群众“骂”了回去,要不就是被群众“踢”了回去。上栗的“屋场贴心会”以开放的议题、开放的形式、开放的结果“三个开放”模式,在商量中平视群众,在商量中重视群众,在商量中回应群众,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学在一起、议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实话、实行、实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同。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我们热切呼吁,离群众近些再近些。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