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十几年前,一个年轻人靠着自己的奋斗,从偏僻的小山村走向了城市;后来,他甘愿放弃繁华的环境和富足的生活,回到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并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而是青山镇温盘村扶贫专干朱坚的人生历程。这位基层干部心系家乡,从城市返回农村,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扶贫事业。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初心故事。 1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儿子。 2004年,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我从偏僻小山村走向了城市,进入了大学学习,加入了学生会和学校社团组织。由于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只能勤奋学习、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在政治上积极进步。只要是党组织有要求号召,我都积极踊跃参加。经过不懈的努力,3年的大学生活,我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等27项荣誉。21岁时,我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为我人生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2011年,我邀请一位大学同学到家乡玩,同学抱怨道路太难走了,临走时说以后再也不会来了。他说的话,深深地“刺激”了我,就想着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好。2018年3月,正逢全国上下脱贫攻坚战役一片火热,我觉得这正是自己建设家乡的最好时候。于是我从繁华的城市回到了家乡,成为了青山镇温盘村扶贫专干。虽然月薪从六七千元降到了一两千元,但因为做的是最基层的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可爱的老百姓,心底激荡的是不变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 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很快的融入到扶贫工作中,融入到村民中。带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始终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挂在心上,一步一个脚印去改变贫困户的面貌。为更精准地对全村130户437人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我和同事们以村为家,放弃了孝敬父母、陪伴子女的家庭幸福时光,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的一线,以贫困户为亲人,一心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精准帮扶让贫困户迎来了新的希望。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每一位扶贫干部的最大心愿,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谭某华是温盘村的村民,也是我的同学。谭某华原本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也算小康,可是一场车祸使得他花光了积蓄,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对于谭某华的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谭某华打算通过养殖黑山羊和土鸡来增加收入,我就帮着联系小额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多方联系买家,帮他做宣传;谭某华左手残疾,有时干活儿不方便,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去帮忙。最终,谭某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不断增强自力更生发展致富的信心,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扶贫必先扶智,我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对贫困户72名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关注,时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参加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贫困户钟某辉的孩子钟某萍就读于中专学校,我鼓励他考大学。钟某萍如愿考上大学后,却想放弃读书去打工来改变家庭贫困面貌。我一边跟他谈心,告诉他“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彻底改变家庭的命运”;一边和帮扶干部东奔西走,为他筹集学费,最终顺利筹集到了数万元助学金。平时贫困户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总是第一个到场,打通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间的“最后一公里”,将党的好政策送到贫困户的心坎里。 扶贫更应扶志。在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的同时,我们将扶贫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贫困户感恩教育上。青山镇在温盘村举办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建党98周年之“不忘初心话党恩 脱贫致富向前进”感恩扶贫主题活动;承接了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扶贫办、市文化旅游局、市委宣讲团承办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萍乡市“感恩奋进”脱贫攻坚大宣讲活动。通过感恩扶贫主题活动和脱贫攻坚大宣讲活动,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就近就业,立志脱贫,进一步让贫困户树立起“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理念,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各级扶贫干部的努力和帮扶下,到2018年底,温盘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原有的130户贫困户只剩下11户24人未脱贫;彻底改变了村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贫困户人口众多等问题。穿村而过的新青福公路投入使用,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新农村建设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通过两年的扶贫工作,我经历的所有艰辛和欢乐,又让我不由感叹我们温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把我们温盘村各项扶贫工作做好,不辱使命,真心诚意的促进村级的发展,为我们的村民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我相信,有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有我们全体村民的齐心努力,共同将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温盘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