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正,192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离休教师、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他牵头创办了“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28年来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次餐饮发票、不图任何回报,带动了4200多人加入到助学队伍,举行奖励资助大会27次,发放奖助金349万元,奖励资助贫困教师、特困学生4897人次,汇集起爱心力量,实现当地无一人因贫失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模范作为。 出身在农家,依靠组织培养成长为光荣人民教师的李维正,深知山区要脱贫,希望在教育、人才是关键,每每看到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离开校园,他总是心急如焚、心如刀割。于是,他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让他们安心求学。他任教期间,几乎每年都要掏钱为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代交学费,一年下来,工资所剩无几。 上栗县长平乡明星村的瞿刚,5岁时成为孤儿。从小学到高中,李维正一直资助到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当瞿刚为大学学费发愁时,李维正多方奔走,给他送来了14000元学费。 上栗县长平乡大塘村曾思瑶姐的父亲意外丧生,家中生活极度贫困。正在资助5个孩子的李维正主动找上门,连续6年资助从未间断。最终,姐弟俩都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捐资助学故事,折射出老人对山区贫困学子的深情,对山区教育的挚爱,对山区脱贫的愿景。从教三十多年来,李维正用微薄的工资,为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李维正资助过的学生确实不少,当人们问及他到底资助了多少学生时,他却说:“我帮助他们又不图回报,从来不会去计数。” 看着自己资助的学生一个个都圆上了求学梦,李维正的内心是欣慰的,但毕竟一己之力单薄有限、杯水车薪。他想,如果能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影响和吸纳更多有爱心的人参与进来、汇集起来,把散落的火星聚成火把,更广泛地传播助学助教,将会使更多人受益。几番思量,离休了几年的他,牵头创立了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1991年3月,定下不要报酬、不报发票、不图回报的规矩后,几个发起人你3000元,我5000元,凑钱开展了第一次助学。 爱心之路,举步维艰。为了寻求支持,李维正向曾在长平工作过的老领导、长平籍在外知名人士,发出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求助信。随后,一笔笔汇款纷至沓来。就连刚参加工作的瞿刚,也把首月工资如数捐出。一笔笔善款,就是一份份信任。经过理事会商议,李维正把教育促进会更名为教育奖励基金会,用爱心捐款的基金利息、衍生收入进行奖教助学。28年里,基金会资产从起初的3万元不到,发展到现如今的资产总值达600万,拥有办公楼、店铺,年固定收入达50万元。 28年间,由李维正带领的教育奖励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教师、特困学生4897人次。受助对象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师德标兵、省市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走出了4名博士、82名研究生、4名留学生。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有4200多人加入捐资助学队伍,上栗县长平乡实现了28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斩断了贫困穷根,阻断了代际传递。 走进李维正的家,不了解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低保户”家庭。几十年来,对待贫困学生,李维正往往是不皱眉头地“一掷千金”,但对于自己,却极度勤俭节约,甘于清贫自守。节俭成为了他一生的习惯,省下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孩子们。这位1985年就是行政19级的离休干部,工资涨了,依然是一日两餐粗茶淡饭、一年四季布衣旧裳。 2007年,村里修路资金缺乏,他到处奔波筹得了五万多元。他的牙齿脱落了多年,家人朋友都劝他去配一副假牙,可李维正走了几家牙科诊所一问,说是要花几千元,他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我这个岁数了,就是可以报销也没有这个必要了”。由于年龄增大,近两年他病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可他从来都不住大医院,每次住院都是去价格便宜的县区医院,人们劝到,你可以全部报销,住大医院条件好,可他却说:“住县区医院花钱少,能为国家节约一分钱也好。” 于助学这么大方,于自己这么抠门,对比反差是如此强烈。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抠”时,他总是笑着说:“节俭一点,我就能多省出一些,多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看到他们不再因贫上不了学,能长大成才,我感到很欣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模范作为,他的精神感召着下一代,他曾经资助、现已学业有成学生,已有多人效仿他的品行和作为,主动接下爱心接力棒,走上爱心奉献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