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湘东区打造“一馆十点”廉政教育阵地。重点打造了湘东区廉政文化教育馆,全面展示湘东的传统廉文化、红廉文化、勤廉人物事迹以及典型案例警示。根据各乡镇特色资源,一体推进湘东新湄廉政八景、荷尧廉政农民画展馆、排上刘型纪念馆、下埠黄爱堂故居、腊市竺园廉洁文化长廊、白竺陈述彭院士家风广场、峡山口日星廉洁文化社区等10个示范点建设。 第一站:湘东镇新湄廉政八景 湘东镇新湄廉政八景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新湄村水口山自然村,以“一诗一景一故事”为核心形成景观链,将本地廉政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形成多元素完美结合的廉政八景。 廉政八景由惜字亭、长虹桥、笔架山、建功林、家风广场、古廟晚钟、爱莲池和聪明泉组成,呈多边形分布在水口山自然村中。 惜字亭·崇文尚礼 水口山惜字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了,属九层结构塔,高16.8米。惜字亭也被称作“惜字宫”、“敬字亭”、“文风塔”,是古时专门用来焚化字纸的建筑。先人们认为文字乃圣人所造,文字有灵,可通天地,敬惜字纸就是敬重圣贤,敬重文字,积功积德,随意丢弃字纸则为大不敬。该亭曾被毁于战火,2009年水口山村民在原址上进行了修缮。新湄人将焚烧字纸逐步演变成一项活动并举行仪式,用以告诫后人要学习文化、爱惜字纸、尊师重教、崇礼尚德。 水口山惜字亭既是名胜古迹,也是新湄的一大风景,民国初年,有本村文人为歌颂亭月相融的美好景象,赋诗一首: 古亭夜月 孤亭欹影旁流泉, 阅历星霜不计年。 几夜月明凭眺望, 广寒应许问前缘。 长虹桥·诚信本分 长虹桥,又名“诚信桥”。之所以叫“诚信桥”,是因为一个故事。 新湄人袁大谦(1834年-1905年),名正谦,字尊光,号益斋,秀才,私塾先生,精中医术,平常为乡人看病,却从不收受钱财。袁大谦是下埠镇黄爱堂(曾任上海县令,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现上海爱堂路就是以他名字命名)家中的私塾先生。有一次,黄爱堂女儿得重病,四处求医不见好转,后得知袁先生会医术,夫妻俩出面相请,袁大谦诊断后,找到了病因,对症下药,黄家千金病情好转,不久康复。为感谢袁大谦,黄爱堂夫妇备厚礼一份命人送至袁大谦家中,结果袁大谦以“我教书已得工钱,绝不会拿第二份工钱”为由拒收。但袁大谦妻子见礼品丰厚,却私自收下,袁大谦知晓后,追赶至长虹桥上坚决将礼品归还来人,来人再三请求但袁大谦坚辞不受,表示自己有言在先,以教书为业,治病救人不收费,人无信不立,大丈夫一言九鼎,言出必行,来人只得带礼回家复命。此事传出后,人们为袁大谦不恋财物,诚信本分之举所感动,故将此桥叫做诚信桥。 诚信桥是座拱桥,不知何年建造,民国初年新湄人为此作诗一首: 溪桥利涉 一水迢迢隔岸流,长虹卧渡几经秋。 行人莫噗云程阻,利济由来在上头。 笔架山·忠国爱民 笔架山既是承载了历代文人之情怀,也彰显了抗日将士忠勇爱国之气慨。 一九四一年第二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抽调精锐部队,增援进攻株洲的日军第3、第6师,企图从株洲方向打通长沙的东大门。中国守军在获悉情报后,在笔架山设立防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三天两夜不间断的战斗,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最终迫使日军放弃计划,有效地缓解了长沙战场压力,确保了第二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笔架山的战斗大大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为长沙保卫战的一线官兵有效缓解了压力,鼓舞了士气,也为长沙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阻击战中我军英勇顽强,一名连长牺牲,忠魂长眠于笔架山下。 建功林·勤俭创业 “种下希望树,幸福后来人”。在S533道路两旁,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敬业林”、“巾帼林”、“青年林”是新一代新湄人在近年种下的。S533道路两山环绕,绿林成荫,晴天的傍晚,夕阳回照,怪不得文人到此,诗兴大发,一首“山峡夕阳”描述了此时此地的迷人景致: 一村桑柘自成春,不数桃源镜里人。 最是夕阳回照处,雨山如峡画图新。 新湄村面积7.6平方公里,19个村民小组,现有1099户,5136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山丘纵横,土地肥沃,以传统的种养为主。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新湄村村民大步迈向新时代、携手同圆小康梦。全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太阳能路灯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村建设让乡村越来越美,新建了小学、卫计室和文化站等民生项目。新湄人正用汗水浇灌未来,用勤劳打造更美的明天。 家风广场·孝悌友爱 孝悌友爱作为新湄人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明崇祯年间,肖观本之妻邱氏跪地服侍家公家婆数十载,她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肖节宗,邱氏晚年在儿子肖节宗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活到90多岁,邱氏对公婆的孝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肖氏族人。清光绪年间的叶炳箴,曾任江西安义县县长,江西统税局长,为官清正,孝悌两全,暖被孝母,待兄如父,为世人所称颂。 新湄人以家规家训严格要求后人,向善向上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当今,这里涌现出“最美媳妇”廖和兰,1978年出生,从贵州嫁到新湄,不仅不嫌弃夫家贫苦,而且无怨无悔照顾身有残疾的家公家婆20余载。“最美家婆”欧诗益,从2007年起尽心尽力照顾身患尿毒症的儿媳李美林,还摸索掌握了一整套护理知识,使儿媳的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最美丈夫、最美父亲”欧诗良,尽心照顾身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和女儿25年,如今已年过古稀,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却常说:“只要自己还活在世上,就绝不抛弃、不放弃她们娘俩。” 古廟晚钟·重义行善 古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后多次修缮,其庙后的樟树,经文化部门研究鉴定为汉代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华东六省一市最大、年数最久的樟树王,被国家列为重点非物质遗产保护。 有文人为此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诗: 古廟晚钟 暮烟一缕散轻丝, 正是樵归牧去时。 问讯钟声何处起, 斜阳古树隐荒祠。 新湄人叶润生(1867年-1950年),字正华,号醒凡。光绪十九年(1893年),盛科考入府学附生。他一生勤谨,博学多才,自幼爱钻研中医学,医术著称乡里。因叶润生出生在社会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在病痛和恶疾面前,许多穷苦百姓因没钱治病而丧命,故其立志从医,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经常在古庙里给穷苦百姓看病,从不收钱,且时常资助穷苦百姓,深得穷苦百姓的感激,医德流传至今。 爱莲池·敬廉尚洁 爱莲池,以“莲”寓“廉”,寓意着新湄古今在外为官者,清正廉洁,一心为公。 袁荫翘,字天沛,号绍楚,湄源冲水口山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并科举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毕业于江西法政学堂(江西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6个官办大学之一)。1909年(宣统元年)起,先后在杭州、南昌任刑事法庭庭长,浙江义乌县令、萧山统捐局长、庆元县地方法院院长。袁荫翘一生从事政法工作,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独善其身,是当时黑暗腐败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不惧达官显贵,追求法律的公平公正。袁荫翘著的《刑事诉讼法》,至今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欧炳琳(1833年-1907年),字登声,又字陛官,号瑞五,新湄村人。清同治三年(1864)中进士,后赴陕西历任七县知县(正堂),期间曾两任省权榷局(税务)事,一任乡试受卷官。欧炳琳为官极为清廉,节衣缩食,据说,在三原县任知县时,有一年干旱导致农田颗粒无收,欧炳琳为节省粮食救灾,全家一天只吃两顿,顿顿喝稀粥,过灾民一样的生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三原知县的欧炳琳辞官归田,因政绩显著、爱民如子,受三原县“万民”欢送荣归故里。光绪二十八年(1902),萍乡学堂在小西门外的泰和庵创办,欧炳琳任副监督。光绪三十三年七月病逝,享年74岁。 聪明泉·知耻守正 古井,建于清康熙年间,水清澈见底,味道甘甜,取名聪明泉。聪明泉是新湄的生命之泉,泉水源源不断,供人们世代饮用,每个村民都自觉地爱护聪明泉的水质,对损坏聪明泉的事情坚决不做。 新湄人希望子孙饮此泉水聪颖明智,明智而知耻,知耻而守正,将“耻”的文化融入村规族规中:“毋忌嫉贤能,伤人伤物;毋奸盗谲,饮博斗讼;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不善者劝悔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做人做事必须如水一般清澈坦荡,违背道德良心之事绝不可为。 聪明泉,饮之不尽,用之不竭,水活且清,故有诗云: 聪明泉尽说萍城,不道湄溪水更清。 底事在山泉自好,源头一样锡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