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芦溪县为何多次引起央视、省级媒体青睐?缘于该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取得明显成效。芦溪县源南乡石塘村在废弃煤矸石山上建起了脐橙果园,满山果树层层叠叠、有序排列,满树脐橙压弯了枝条,硕果累累,矸石山不仅变绿了,更让当地群众增产增收了”芦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胡建和指着满山遍野的脐橙果树说道。 萍乡多煤,近代以来成为中国工业举足轻重的能源供给之地。1911年,萍乡煤矿煤炭年产量达到111万吨,仅次于抚顺和开滦煤矿,居全国第三位,“江南煤都”之名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1950年至2007年,萍乡累计为全国输送原煤2.8亿吨,特别是1978年至2008年,当地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褪去历史的华光,与煤炭产量的持续“高开”并道而行的,是萍乡生态的持续“低走”。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开采煤炭等矿产资源,当地矿区无一不是千疮百孔。 10月24日,在萍乡芦溪采访时看到,一些老矿区中仍存留着堆积如山的煤矸石,足见过去当地采煤之盛,此次之行就该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经验做法进行探究。 走进芦溪县,一座座新建的农房洒满阳光,一张张笑脸似春花绽放,一阵阵欢声笑语随处飘荡……如今的芦溪村民真正走进了新时代、新家园、新生活。谈起当年该县因采煤而破旧不堪的旧村庄,地面下陷,房屋裂缝,土地荒芜,源南乡石塘村村支书彭会忠至今心有余悸。这一切的变化无不得益于芦溪县近年来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据介绍,近年来,萍乡市芦溪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坚决落实省委刘奇书记“一定要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环境保护”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对露天开采矿山进行严格控制,坚决执行萍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决不允许”举措,有步骤有计划地综合整治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初步构建起“开发、补偿、保护”的管理机制。 “以前,煤炭资源作为芦溪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给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引发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危害较大。对此,芦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整合及关闭煤矿企业同时,把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督促检查,坚持长抓不懈。从2016年开始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依据相关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先后对南坑镇、源南乡等区域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最大限度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如今的芦溪人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付诸于实际行动。该局负责人说,近年来,芦溪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效明显,得力于该县党委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首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争取上级资金4300万元,县、乡统筹资金500万元,对生态遭到破坏的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回填陷坑、削坡、修建挡土墙、拦渣坝、截排水沟、植树植草等工程措施,治理恢复面积2000余亩;其次,加强行业监管。加强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督促企业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编制治理方案,督促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引导资源枯竭和去产能企业闭坑前完成生态修复工作;另外引入社会资金投入治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源南乡采取“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运作模式,成立源南乡脐橙种植产业扶贫基地,流转当地202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户)的土地3000余亩,有效解决45名贫困人员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4000元,户年均增收20000元以上。6年前,南坑镇山田村引进山荣林场,投资近800万元在煤矸石山上栽种南方泡桐,每到春天,连绵4000亩的泡桐繁花似锦,蔚为壮观。村党支部书记刘中文告诉记者,村里早些年完全退出了煤炭产业,将在乡村旅游上做好转型文章。 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局环境股负责同志说,在“保护中促开发,在开发中强保护”,芦溪县在近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治理运行的长效机制。2016年煤炭资源整合后,芦溪县对全县矿产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对矿业布局、开采规模、禁采区划定、环评审批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使矿产开发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解决了乱采滥伐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据悉,2016年以来,江西省萍乡市去产能共关闭取缔矿山企业75家,仅保留有160家;已投入废弃矿山治理资金2080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11287万元,市、县以下及引入社会资本9598万元,已完成786.67公顷的废弃及闭坑等无主矿山生态修复,全市历年累计治理矿区面积达4000余公顷。 |